谓之龙门也」 按:杨氏引《括地志》所引《水经注》以明《注》文原有「龙门」二字,是也。但接云以下十字是张守节按语,非《括地志》文。
[三三]「齐此已下。守敬按:此四字疑有讹」 熙仲按:四字不误。石铭原刻有「水志」,作横线。齐此已下者大水之高峰到此线止也。此当为世界最早之水志文字记录也。
[三四]「可以治牛」 按:沈氏《疏证》云:「《本草》云:食之已疫疾。」
[三五]「街邮,见《汉书 五行志》」 按:街邮见《五行志》第七中之下草妖类,师古注:街邮,「行书之舍。」事在成帝永始元年二月。《西征赋》注引《水经注》曰:「梓泽西有一原,古 亭处,即街邮也。」
[三六]「涧水出渑池山」 按:《禹贡》孔《传》云:「涧出沔池山。」《正义》曰:「《汉志》涧水出弘农新安县东南入洛。《志》与《传》异者,沔池在新安县西。《志》详而《传》略,所据小异耳。」又按:《山海经 中次六经》云:「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续汉志》则云黾池,谷水出,新安,涧水出。」阮刻本《十三经》「渑」皆作「沔」,阮氏未有校记。
《水经注疏》卷十六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谷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守敬按:傅山详《洛水》篇。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朱珚作珉,《笺》曰:《山海经》作珚,《御览》引《水经注》作●。赵、戴改●。守敬按:郭《注》音堙,则作珚是也。宋本《御览》六十二亦作珚,明本作●,误。[一]以上《中次六经》文。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朱千讹作于,全、赵同,戴改千。守敬按:戴改是也。千崤山详《河水注》。班固、郭璞并言,谷水出谷阳谷,此《注》冠以为马头山,盖后起之名。故《地形志》谓北渑池县有马头山。《元和志》又作谷阳山,云,在永宁县西北五十五里,谷水所出。今水出渑池县西南山。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志》渑池,高帝八年,复渑池中乡民。汉景帝中二年,朱
脱中字,二讹作三。沈炳巽曰:是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二]守敬按:《汉志》文。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守敬按:两汉县属弘农郡,建安中徙废,后魏复置,曰北渑池,为渑池郡治,在今渑池县北四里。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守敬按:《史记 商君传 集解》引徐广曰,黾,或作彭。《六国表》,商君反,死彤地,乃彭池之误。《盐铁论》称商鞅困于彭池。谷水所出处也。朱作谷水处也,全水下增所径二字,孙潜增出字,赵、戴依增。
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朱此下有司马彪云云二十二字,赵、戴同。全移于下故光武句上。守敬按:全移极是,此必七校本,赵未见,指此见全本之非伪。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会贞按:《地形志》,渑池郡有俱利县,北渑池县有俱利城,当以一城置县,一城别属北渑池。《通典》,渑池县有古东、西俱利二城,即秦昭王与赵惠王会处,盖云秦赵俱利也。《元和志》,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唐渑池即今县治。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会贞按:见《史记 蔺相如传》。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朱此二十二字在前秦赵二城南下,全移此。会贞按:《后汉书 刘盆子传》,冯异破赤眉于崤底,帝幸宜阳,盛兵以邀其走路。《异传》,大破赤眉于崤底,余众东走宜阳。宜阳县详《洛水注》。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会贞按:《通典》,永宁
县东北有回溪,俗名回坑,长四里, 二丈,深二丈五尺,即冯异败处。亦在今县东北。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嵎,朱作隅,赵同,戴改嵎。会贞按:明抄本、黄本作嵎。收之桑榆矣。会贞按:见《后汉书 冯异传》。
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朱《笺》曰:孙云,土字疑误,盖有东西二崤,此或作西崤也。赵云:非也。《玉海》云,《吕氏春秋》,九塞,崤其一也。《左传》,晋败秦师于崤。《公羊传》云,殽之嵚岩。《谷梁传》云,殽岩崟之下。《春秋 正义》曰,俗呼为土殽、石殽,其阨道在两殽之闲。土字不误。守敬按:《河水注》千崤山下,称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宏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此崤在东,所谓太崤,指此也。以《春秋 正义》俗呼土崤、石崤对举,土字是也。孙云,或作西崤,则误以东崤为西崤,乃不谙地形之言,详见下。所谓二崤也。赵改为三崤,云:二当作三。胡渭云:《河水》篇云,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北陵也。又云,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之,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即所谓三崤山也。《史记 正义》亦曰,殽,三殽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北史 崔宏传》云,三殽地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