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时侨治酂武,孝武时侨置于襄阳。 秦郡
安帝时侨置,故城在六合县西北。 顿丘县
时废郡为县。
宋 豫州 秦郡 顿丘县
寄治雎阳,即汉晋寿春县。

南兖州
晋成帝初立,寄治京口。宋文帝改治广陵。
徐州
明帝侨立,治钟离。 武帝初,领顿丘等县,隶豫州。文帝改隶南兖州。
新昌郡
元徽元年置,治顿丘。

顿丘县郡治
齐 北徐州 新昌郡 顿丘县郡治
治钟离,即宋元徽元年割南兖州治所置。
梁 谯州 新昌郡 顿丘县州郡治
大同三年立,治新昌城。
高塘郡
析顿丘置,故城在今县东北白塔镇西。
东魏
北齐 谯州 新昌郡 顿丘县州郡治
梁太清三年,东魏尽有淮南地,又北齐因纳萧渊明归地。梁绍泰元年江北复没于齐。

北周 南谯州 新昌郡 顿丘县州郡治
盱眙,陈置北谯州,以治新昌者为南谯州。大建七年移谯州镇,新昌郡又省北谯入南谯。
高塘县
陈大建十一年,周取陈江北地。又高塘郡,梁置,周改高塘县。
附:乐鉅县
隋初并乐鉅、高塘入顿丘。乐鉅在今县北古城,隋以前当置县。
隋 滁州 新昌县州治
开皇三年罢诸郡,置州,滁州治新昌县。

江都郡
大业初,州废改郡,江都郡治广陵。 时并乐鉅、高塘入顿丘改置。
清流县
开皇十八年复改新昌县。
清流县
唐 滁州 清流县州治


淮南道
贞观元年置道,开元二十一年复增置其采访使,如汉刺史之制,次之为观察使。 武德三年复。
滁州
永阳郡
天宝年间改。
滁州
乾元时复。

永阳县
景龙三年析清流置,以县北永阳山为县名,旧治在今县北二里许北塔山上,一名瓦砾冈。
永阳县

五代吴 滁州 永阳县
唐龙纪二年杨行密取滁和州。
南唐 军缺 滁州 永阳县
来安县
后主景以县东二里来安水改。
后周 淮南军 滁州 来安县
显德三年置,寻弃,五年复置。
宋 直隶京师 滁州永阳郡军事 来安县
乾德元年定,时诸路武有节度、防御、团练等使,文有观察,并转运等使。其奏事州得专达。
淮南路
至道三年分隶京师者并隶路。
淮南东路
熙宁五年分淮南路置。
清流县
绍兴五年县省入。 来安县
绍兴十八年复置县,移居今县治。
清流县
乾道九年县省入。 来安县
淳熙二年复置县。
元 江淮行省 江北淮东道 滁州路总管府 来安县
至元十三年,平江淮,设治扬州。
河南江北行省
至大元年,河南省臣会两淮盐筴改隶,当在至元以后,治汴梁。 肃政廉访使司治扬州。
江北淮东道
淮东道
宣慰司改隶河南江北行省时增置。 至元十五年置。
扬州路总管府滁州
至元二十年改。
明 南京京师中书省 凤阳府 滁州
洪武元年建南京,十一年改为京师。
京师六部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置六部。

南京六部
永乐元年,京师复为南京。
南畿巡抚
宣德时置,初遣部寺大臣,至景泰间定以总漕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滁、和三州。
分巡淮徐等处兵备道
初设未详。案与景泰间巡抚所辖府州同。

凤阳府滁州
滁州直隶州
洪武二十二年升。 时省县并清流、全椒俱入滁州。 来安县 洪武十三年与全椒俱析自滁州复置。

国朝 江南省
顺治二年置。 江南安徽省
康熙六年分。 两江总督
顺治四年设,驻江宁,辖江南、河南、江西三省。六年改辖江南、江西二省。康熙元年兼操江。
安徽巡抚
初设以操江兼巡抚,驻安庆。顺治五年移驻池州。康熙元年操江并归总督,始设安徽巡抚,驻安庆。
安徽布政使司
顺治二年初设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为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定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八年由江宁移驻安庆。
安徽按察使司
初设为江南按察使司,驻江宁。康熙三年分设北按察使司,驻泗州。五年改北按察使司为安徽按察使司,移驻安庆。
分巡庐凤颖六泗滁和兵备道
明设淮、扬、凤、庐、徐、滁、和道。国初顺治七年设安庐道于庐州,又改庐六道。康熙五年分淮扬二府及徐州归右布政使。九年设庐凤滁和道,驻凤阳。至雍正二年,改六、泗为直隶州。十三年,改颖州为府。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