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因秦制度。至武帝攘斥胡越,开地斥境 ,凡十三部,置刺史 。
后汉省入全椒县 ,属九江郡,隶扬州。建初四年,又以全椒益下邳国 。
《后汉书/郡国志》:扬州刺史,部郡六:一、九江。《宋州郡志》 :扬州刺史,前汉未有所治 ,后汉治历阳。又《续汉志》:九江郡,十四城:阴陵、寿春、逡遒、成德、西曲阿、历阳、当涂、全椒、钟离、阜陵、下蔡、平阿、沛义、成本。《序》云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案此无《前汉志》之建阳,故旧志以为并省。《后汉书/惠王衍传》:下邳,惠王衍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临淮郡及九江之钟离、当涂、东城、历阳、全椒合十七县益下邳国。建安十一年,国除。案旧志:永平中封淮阳王为阜陵王,为阜陵国地,以全椒近阜陵、建阳,入全椒故也。然考东汉之初,九江十四城,全椒与阜陵并列,当永平十六年阜陵质王徙封之时(《本传》注:食二县 。)而全椒尚为列侯马成封邑 。至建初元年,质王贬侯,仅食阜陵一县。建初四年,全椒已益下邳国。后虽章和元年复爵,增封四邑,不得复有全椒明矣。且以阜陵下湿徒寿春 ,全椒亦非近邑。
三国为吴地,罢县,置屯田都尉屯阙 ,隶扬州郡属郡阙。
《吴志》 :赤乌十三年,遣兵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案此塘埂在堂邑,即今六合县地。《名胜志》:汉建阳、全椒、阜陵三县地,孙吴置涂塘以限魏兵 。案今滁地,古曰涂中。薛居正《五代史》谓 :孙氏作涂中、东兴塘、瓦梁堰,塞滁河为渊。《明一统志》谓 :东兴堤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东关口,西接巢湖,一名濡多坞。则东兴又涂中之南境也。《通志/沿革表》 :江淮之间,魏吴边境。又于《滁州沿革表》谓:三国属魏。系袭《州志》之误 。至旧志云:三国属吴,后属魏。属吴是矣,其云后属魏者,亦未知晋咸宁五年大举伐吴,地乃归诸晋也。《方舆纪要》 :涂塘即瓦梁堰。孙氏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瓦梁堰在今县东南赤山湖。《通典》:魏有州十二,扬治寿春。吴置州五,扬治建业。案《方舆纪要》:吴,扬州领郡六:丹阳、宣城、毘陵、吴郡、吴兴、新都,皆治江南。未详涂中设何屯都尉,属于何郡。
晋初,仍入全椒,属淮南郡,隶扬州。东晋侨置顿丘郡 ,隶北徐州。后废郡为顿丘县,属秦郡,隶雍州。
《宋书/州郡志》:扬州刺史,魏治寿春,晋平吴,治建康 。《晋书/地理志》:扬州统郡十八,淮南郡县十六: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历阳、全椒、阜陵、钟离、合肥、逡遒、阴陵、当涂、东城、乌江。案淮南郡,袁术改九江郡置,魏晋因之。时无建阳名,应仍东汉省入全椒属焉。又,元帝渡江后置顿丘郡 ,属北徐州。《通典》:顿丘县,汉全椒县地。案此系以东汉建阳省入全椒言之。据《广舆纪》 ,顿丘故城在今来安县东一里许。则元帝初置顿丘郡,即与全椒合。至孝武置南谯郡于全椒 ,全椒已与顿丘分矣。郡废为县,又在孝武后。《宋书/州郡志》:顿丘县,二汉属东郡。在今大名府清丰县。江左流寓,立属秦郡。案改堂邑为秦郡,《宋志》列在晋末安帝时 ,《晋志》亦系约元帝渡以后言之 ,其止云侨立尉氏县属焉者 ,或安帝初置秦郡时,顿丘仍自为郡,至废为县,乃并以属之秦也。《通志》:东晋,秦郡之顿丘,乃寄治淮南者也,至隋改名曰清流。案东晋流民南徙,有一县侨置数郡者,有一郡惟领一县者,有竟省县者 。《通志》谓宋无全椒,东晋已为南谯郡。《南畿志》谓全椒南齐改为嘉平县,顿丘县之分自全椒。是否适得建阳故境 ,无可考,其后割并,亦复不一。至隋改清流,与全椒始复各出,全椒得秦县名。又《晋志》:元帝初,以雍州镇酂城,寻省 。孝武时于襄阳侨立雍州州,皆遥领。案旧志云:东晋孝武于淮侨立郡,邑属南谯郡。盖误于顿丘前之建阳省入全椒。考晋孝武太元中所置南谯郡,治山桑。《方舆纪要》谓在巢县东南二十里。固亦有谓在全椒县桑根山之阳者。然顿丘始于元帝已别自为郡,例不他属。及后废为县,则又属秦郡,不得复属谯郡也。若误以谯州为谯郡,则南谯州治新昌郡,郡治顿丘县,见《北魏志》及《隋志》 ,始于梁又不始于东晋。又《州志表》:西晋地属琅邪王国。今考《晋书》诸王列传,惟晋伐吴,使琅邪王胄督率所统连据涂中,既破吴,益封其子为侯,胄仍为琅邪王,并未食邑于滁。应依《晋志》属淮南郡为是。
宋初,顿丘县属秦郡,隶豫州。元嘉八年以沛县并入,改隶南兖州。元徽间又度属新昌郡,为郡治,隶徐州。
《宋书/文帝纪》:元嘉八年,割豫州、秦郡属南兖州。旧志谓在孝武帝时。误。又,《州郡志》:元嘉八年以沛并顿丘。《方舆纪要》:天长县,刘宋侨置南沛郡及沛县于此。又,元徽元年,割顿丘属新昌。又,平昌太守元徽八年立顿丘令。江左流寓时东晋立,属秦。先有沛县,元嘉八年并顿丘,元徽元年度属此。又《广舆纪》:顿丘城在来安,刘宋立新昌郡,治此。又《宋书/废帝纪》:元徽元年割南兖州之钟离、豫州之马头,分秦郡之顿丘时兼沛、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