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赞曰:“悬仰圣业,功济唐虞,微君之勤,吾其为鱼。”《尔雅》曰:“祺者,吉祥名 。” 妇姑城,在县东十里。按戴延之《西征记》云:“梁东百里,古有妇人寡居,养姑孝谨。乡人义之,为筑此城,故曰妇姑城。”后人音讹呼为妇固城。 肥阳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按《城冢记》云:“禹治洪水时,在肥泽之阳所筑。” 高阳城,在县西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 范睢墓,在县北六十八里。《史记》:“睢,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后入秦为相,号曰应侯。”卒葬于此 。 郦食其墓,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汉书》:“食其,陈留高阳人。好读书。家贫,为里监门贤豪谓之狂生。后为齐所烹。”乃葬于此。《陈留王集》云:“植猎于高阳之下,过食其坟,倾以斗水束藻荐于座。 赞曰:‘野无巵酒,惟兹行潦;食无嘉肴,宴用苹藻。’” 郦商墓,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汉书》:“商,食其之弟也。陈胜起兵,商乃聚少年,得数千人。属高祖,从征伐有功,封曲周侯。”葬于此。 白虎墓。王业,字子香,雍丘人。为荆州刺史。有惠化,卒于枝江。有白虎夹柩送归,因此号之。今子孙号为白虎王氏。
太平寰宇记卷二

河南道二 开封府二
襄邑县。东一百四十五里,依旧七乡。春秋时宋襄公地也。宋襄公葬焉,故曰襄陵。今墓在县西北隅。秦始皇以承一作东匡县卑湿,遂徙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隶陈留郡。宋移属谯郡。北齐,县废,入雍丘。隋置杞州于杞县,襄邑复属焉。大业三年,州废,县入梁郡。唐初,复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入宋州。自朱梁与晋,改属开封。
服官,《汉地理志》:“襄邑有服官。”《故魏都赋》云:“锦绣襄邑。 ” 睢水,在县北三十里,西自雍丘界入宁陵。《水经注》云:“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 古汴渠,在县北四十五里,西从雍丘入考城界。《史记》:“秦始皇二十二年,伐魏,引河灌大梁。”即此地也。又《宋书》:“高祖开此河以征姚泓。” 古匡城,在县西三十里。《地理志》云:“秦以承匡之地卑湿,故徙县于襄陵,其城遂废。昔仲尼游此城,匡人误围夫子,夫子由城东南角空而出,其迹犹存 。” 巢城,在县南二十里。《左传》:“哀公十一年冬,卫太叔疾奔宋。疾臣向魋及桓氏得罪卫庄公,复之使处巢。” 蛟龙池,在县北七十五里。《左传》:“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禜焉,子产不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我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即此也。《鼠怪搜神记》:“中山王周南,正始中为襄邑长。有鼠从穴出厅事上,语周南曰:‘尔以某月日死。’周南不应,鼠还穴。至期日,更冠帻绛衣,语周南曰:‘日中死。’复不应,鼠入穴。斯须复出,语如初。出入数转。日过中,鼠曰:‘尔不应我,复何道。’言讫颠蹶而死,即失衣冠,视之,乃常鼠也。” 宋襄公墓,在县城东北隅。
考城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七乡。古戴国地。《春秋》:“隠公十年,伐郑,取之。”后改名曰谷。秦灭六国,为淄县。汉隶梁国。后汉章帝东巡,改为考城,仍隶陈留郡。后魏为城安县,仍于县置北梁郡,隶南兖州。北齐,郡废,县归济阴郡。隋复为考城,移属宋州。唐初,于县置梁州。武德五年,州废,县入曹州。梁改为戴邑县。后唐复旧。自梁至晋、汉,属开封府。
葵丘,在县东一里。《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杜预注云:“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 黄沟,在县西三十六里。《国语》云:“吴子会诸侯于黄池。”今陈留有外黄县古城,即黄沟是也。又《汉地理志》云:“考城有黄沟。” 北亳城,在县东北五十三里。自契至汤九迁,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按:葛国今在宋州宁陵县界,去亳百里。《都城记》:“汤,居亳。”今济阴东南亳城是也。《十三州志》:“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汤会诸侯于景亳。”即蒙之北亳也。 簸箕城,在县北四十六里。按《城冢记》:“禹治水时所筑。” 龙门台,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按戴延之《西征记》云:“龙门,水名也。”台南渠岸有门与台下水相连。高齐时,于此置仓。至后周废。 黄霸墓 ,在县东北十里。汉《循良传》:“黄霸,字次公,淮阳人。”卒于此,有碑存。
阳武县。西北七十五里,旧四乡,今八乡。春秋时棣城。楚伐陈,诸侯会于城棣。汉为阳武县,属河南郡。按《晋地道记》:“阳武、荥阳有博浪沙,张良为韩刺秦始皇处。”即此县地。按《郡国县记》云:“阳武县所理。晋废。后魏孝昌中复置。高齐又省。隋开皇六年,移理于黄池。”阳武,即今原武县是也。唐武德四年,于汉原武故城复置。阳武县,即今理也。朱梁与晋隶开封府。
黄河,在县北二十五里。 莨宕渠,即汴河之别名。一名通济渠。 阳武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高齐文宣天保七年,移理汴水南一里。今无遗址。隋开皇五年,复理此城。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