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习成规,称曰公港。滨水渔村,或用手网、或资罾罟,渔鱼之机,指不胜屈。每届残日衔山,下桥头港湾渔舟晒网,望若归帆。惜既淤泥,无复往时之面目焉。

  东郭踏青

  近街之东南可数百武,有一巨冢焉,俗称拔仔埔;面积三十余甲,前人称六十四甲零五分。东环绿水,地占牛眠,盖彼都人士之埋骨处也。每至清明时节,士女如云,登冢祭扫,纸蝶纷飞;饮水思源,油然以起。惜归新政,变墓地而作良田,无复昔日之盛事矣。

  西畴收获

  去街之东南约三里,有一陂焉;水深而鱼肥,称曰五社埤(俗称番仔桥埤)。此陂在昔为沟渠。陂之东近山,陂之西接港,虽有堤防,未易巩固。先辈分合社之力而经营,相其地势,可凿者凿之、可堰者堰之。又惑于迷信,尝对清廷借入千金以压禳之。费三年民力,而后厥功告成,且立石以记其事。兹水灌溉五百余甲,居民利焉。每至秋收,民歌大有;粟桶布围,染以菱汁。由北而南,动以数十计。远望之,俨若陆地行舟,颇觉可观。惜居民习尚浮奢,未能去华就实,强半等为势豪之佃户,有心人宁不感慨系之!

  (附)梁提督功德碑记

  乾隆五十二年,因逆匪林爽文作乱,有紫光阁功臣奋勇巴图鲁前统广东高廉镇升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带功加十八等军功纪录三十九次梁讳朝桂统兵定台,入寺祈祷菩萨庇佑凯歌安宁,果感神明灵应;倡捐香资银九十圆,置买本寺后邱光明田租粟十三石八斗五升,充入本寺内以为香灯之费。蒙嘉义县主唐给示有案,不许僧俗私相受授,违者闻官究治。因勒石以垂不朽云耳。

  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立。

  (以下建碑董事之姓名省略)

  (附)天后宫重修咸乐碑记

  盖闻天地储精,锺神灵于湄岛;闾阎托庇,咸食德于海隅。于是入庙祈报,各处皆然。我茅港尾保开基以来,建祠奉祀,为合合禳灾植福,驯致民康物阜,盖已久矣。乾隆年间,圣旨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是灵威之显著,视他处立祠犹不侔焉。迄今年湮岁久,栋楹梁桷不无腐坏、盖瓦级砖不无破残,倾圮日甚,无以妥神灵而壮观瞻,则重修不容已矣。爰邀集公议,捐资修理,随人勉力,厚薄有分;集腋成裘,虔诚则一。地虽仍乎旧基,惟增其式廓;择吉兴工,视成不日。庶几庙貌巍然,绵馨香于勿替;神休广庇,垂福佑以无疆。谨将喜捐姓名镌左,以为后之好义者劝焉。

  道光二十六年桐月立。

  (以下董事及捐金者省略)

  按「护国庇民」之匾额,相传系乾隆帝之御笔;字体雄伟,望若蟠龙。惜与黄诏同被震灾之神收拾而去矣!

  惮园主人曰:吉金贞石,皆有足珍;我乡幸有此二遗碣在。不然,世尽辽东豕矣。
 

附录

  亚哥书马岛记阙名

  亚哥书马岛,在台湾东北、琉球之南,夫台湾水程约三千余里。自南至北,络绎千余里,凡十余岛。最高之山,七百七十英尺。有大山名曰太平山,周回有四小岛环之。又有珊瑚石矗立海上,高出云表。

  岛中地广人稀,有四村落,约共万余人。居人通商贸易,惟至台湾,鲜有至漳、泉厦门者。

  岛中气候和暖如三春,树木蕃衍,百榖滋生。蔬果略如粤东,惟荔枝大如杯碗,较闽、粤尤美。

  居人朴野,有太古风;布衣蔬食。诸畜咸育,惟不食猪;俗尚回教也。男妇均椎髻穿耳,如猺苗。不读汉书,所用文字如蝌蚪、如龙蛇,屈曲蜿蜒不可辨识;殆上古结绳之俗欤!土产葛根,居人织为布,轻细如毡而凉快适体;台湾人争购之以遗戚友,谓之野葛布。又有草,类龙须而细,泽过之;居人织为席。至贵者价值数十金,宜冬、宜夏,胜藤席、龙须席远矣。不善酿酒,惟土产一种,黑糯炊之成饭,以水浸之,少加树叶,经宿即成美酒,甘芳异常;土人多嗜之。风俗古朴,婚嫁不言聘金,惟以牛只、甘蔗糖、布帛、菽粟多寡以别贫富。递年至台湾贸易惟三、两次,亦惟有殷实之家始能备船自往,贫者附船而已。居室无砖瓦,编茅为篷、砍竹为垣。近日亦稍有和沙泥为砖瓦者,殆亦少变有巢氏之风欤!

  据云:近日西人考察其地山川,五金、煤矿,所在皆是;而煤为尤盛,锡次之、银又次之。两间储有用之材,历数千万年而始发,吾知其不欲终泯也。斯岛之兴,固可拭目以俟矣。

  ——录自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