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宝四年,以浛光属连州。五年,以义宁入新会,以洊水入怀集,以化蒙入四会,以常康、咸宁复为南海。熙宁六年,以四会属端州。绍兴二十二年,始分四县地,置香山。统县八: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怀集、新会、香山。
  至元十六年,收附广州。时荆湖行省兵马先取怀集,遂附贺州。今统司一、县七:录事司、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
  【 以上三段见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番禺县沿革

  下县。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互见清远县二禺山。属南海郡,汉以来因之。宋志云:汉立番禺县,故两汉志及晋、宋、齐志南海郡下,并有番禺县。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旧名也。其洲周回约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 【 一作五年,】 分南海为番禺,以五乡为籍焉。县治旧在州之东一里紫泥巷。熙宁二年,经略王靖度地东北徙建,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东莞县沿革

  中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安德、兴宁、海丰、海安、欣乐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分立义安郡。宋齐又云,东官太守治宝安县,而南齐志亦云,东官郡有宝安,而治怀安。是晋、宋、齐皆尝于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东莞县,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然隋犹以宝安名县,详见寰宇记。李唐至德三年更名东莞。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增城县沿革

  中县。本汉番禺地,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晋、宋、齐因之。然宋志虽有东莞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县立,乃治宝安县,非治增城县也。隋志增城县下注云:「旧志东莞县,平陈废。」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南海郡」下增城注:「旧置东官郡,平陈废。」然不明言置于何时。寰宇记云:「至黄武中,于此置东莞郡而立增城县。」王东阳舆地纪胜辩云:「增城已见东汉志,非立于吴也。」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闻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远县沿革

  下县。本汉中宿县,以地有中宿峡,故名。属南海郡。吴、晋并隶始兴,故晋志始兴郡下有中宿县。梁改为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清远县,属黄州。唐武德六年,省,(改)〔政〕宾县入焉。今县有政宾乡,宋因之,今仍旧。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星分野

  若以律为黄锺,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禅师分楚图云:「自韶、广、康、封、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杜佑通典云:「于南越西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韩文公送窦平序云:「踰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牵牛。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广州道里

  秦开南越新道,由此徂南入越,必道岭峤,时有五处。按通典云:「一、塞上岭,今南康郡大庾岭是也;二、骑田岭,今桂阳郡服岭是也;三、都庞岭,今道州江华县永明岭是也;四、洭渚岭,今江华界白芒岭是也;五、越岭,今始安郡北零陵临源岭是也。」通典卷一八四:「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庚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今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汉武代越,以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出豫章,下临浦;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发夜郎兵,下■■羊牱江;咸会番禺:盖汉人讨击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来,负贩之转输,穹官显人之南辕,则自凌江下浈水者,由韶州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为西路;自循阳下龙川,自潮阳历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其自连州下湟水,则为西伯路。舟行陆走,咸至州而辐凑焉。有张文献公九龄凿开大庾岭序、余襄公靖韶州真水馆记、林运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