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 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 神头潭在兴善里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 斑竹潭在七里潭侧。多斑竹,故名。(上三潭俱县南。) 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 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 院子坑潭在县西在城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 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 放生池在县南。 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 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鹫峰院。 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 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 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 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 袍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 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 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 展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 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 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 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 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 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 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 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 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 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界。(上二岭在平安里。) 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 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 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志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 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 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 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 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 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 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 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仙女居此。 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 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 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 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 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 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 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 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 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