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 曲潭在□□里34。 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 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 白步潭在□□里36。 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 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 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 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 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 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 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在府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 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 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 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 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 弼星井在府堂西。 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 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 廉星井 武曲井 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 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所。 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 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 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 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招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 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 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生岩石如龙须然。 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 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 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 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 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 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 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弗得。 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 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 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 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愈,祷雨亦应。 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 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 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 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 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 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 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 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