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临漳门外,文兴学在仓前,罗英学在泉山门外,镇雅学在远华巷内,荣寿坊在三朝元老坊内,徐山学在水沟巷左,静颐学在肃清门外,潘江学在县南十都潘径,杨茂学在三十三都杨茂保,和光学在三十四都石简桥右(上二学俱县西),圆通学在县南三十五都车桥市。
  南安县学在县治东二里黄龙溪之左,即今鹏溪。宋靖康间,始建学于县治之西半里许,未几兵燹。绍兴中,邑令刘孔修移建今所。宝庆改元,县令毛淮病其卑隘,请于郡而增高之。元延祐、泰定间,县尹李日晔、刘孚相继修葺。元统二年,县尹刘升、火儿撤而新之。中构礼殿,旁建两,并绘从祀先贤。殿之南为戟门,又南为棂星门,殿之右为明伦堂。至正十四年又毁。十七年,县尹李宗闵乃舍故址作新庙于县治之东。后五年,郡学录周异观来摄学事,以学通尉司,喧杂逼隘,请于郡仍复旧址。乃饰夫子四配十哲像。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县尹孔公俊等相继修殿、堂、门、庑。谢子龙为记。国朝洪武、永乐间,知县罗安等复修斋舍及仪门、棂星门。宣德六年,教谕包原明首倡撤大成殿而新之,修撰陈叔刚为记。正统十年,佥事陈祚命知县俞宗玉等修葺庙学一新,佥事汪凯为记。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知县陈廷忠重修两斋并号房一十二间,改建馔堂及教谕廨舍,并增建号房八间,又重建宰牲房、库房,夹于殿之左右,又有米廪在明伦堂后。训导廨舍二所在学之口。 射圃在学之左。 社学集贤学在县治西南慈济宫边,育材学在县治东城隆庙边,集英、文会二社学俱在县东北三都。
  同安县学在县治东南隅登龙坊内。五季之末,县令陈洪济始创。宋建隆二年,县令林滂迁于县西北隅两科太守坊。祥符九年,县令张师颜建于县东南旧巡检司廨地。绍兴六年,邑士陈彦先倡谋迁建今所。二十五年,主簿朱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后,并建教思堂于明伦堂之左。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吕复建号房十间。七年,建大成殿及两庑,岁久蠹坏。正统九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并修葺堂宇,仓库之属毕具以固65。李贤祐为记。天顺间,县丞刘珣器重建明伦堂、仪门、东西二斋号房并棂星门,改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学士彭时为记。七年,提学佥事游明重建大成门。成化十一年,知县张逊重建教思堂及增建号房一十八间于堂之左右。十二年,建膳厨于尊经阁之左。 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西。成化六年,佥事游明复侵地创建。八年,府推官柯汉复买民地增拓之。十二年,知县张逊建观德亭。 大同书院在县治城隍庙之左,即旧大成殿址。元至正十年,县尹孔公俊建,请额赐今名,以祀宋儒朱熹,给租赡士。林泉生为之记。后毁于寇。成化十二年,知县张逊移建今所。中为正堂,堂后为方庭,北作畏靁庵66,中设晦庵像。厨舍湢溷列于庭之东西。正堂之前为中门,左右为廊。中门之外少西为外门,缭以周垣。 浯江书院在盐场之西。元司令马某建,今废,故址犹存。 社学擢贤学在县治东北隅,桂林学在县治西南隅,蓝田学在县东五都,刘山学在县东十一都,湖山学在十七都,白礁学、严林学,上二学在十八都,丹砂学在十九都。(已上四学俱县东南)
  德化县学在县治东偏后,徙于县治之东南。宋建炎中,复建于旧地。淳熙六年毁,县令颜敏德、郑旦之、梁高、季元才相继成之。绍定二年,复毁于寇。五年,县令林倚、黄之望、叶彦剡、胡应梅相继建大成殿(讲堂、棂星门、戟门。上为御书阁。更立斋舍、小学,而县令吴一鸣复完其所未备者。国朝正统十三年,大成殿、明伦堂俱为寇所毁。十四年,典史王志安募民建教谕廨舍于大成殿后,景泰三年,知县胡昱重建大成殿。五年,知县李青建戟门。六年,成东西两庑。七年,构明伦堂及东西二斋于大成殿之左。天顺二年,募义士陈履等塑圣贤像,建训导廨舍。五年,凿泮池于明伦堂之前,而桥其上。七年,训导潘嵩重修泮池。成化十六年,府知事狄钟署县事,建议门及学门,又谋于训导涂亨、生员陈颢、赖兴等捐资,易百户李春屋,以广学基。 射圃在学门之东。天顺五年建亭于其中。
  永春县学在县治西官田市。初建于县东十四都东渡桥之西,宋大观四年,县令留鎔迁知政桥之北。绍兴七年,县令方渐移建今所。二十七年,县令黄瑀新学门,辟衢路,构亭于前,匾曰“豁然”。淳熙九年,县令陈宏规重修学舍,元延祐四年,县尹李文崇饰殿堂,作祭器、经籍库,建明伦堂四斋及道源堂、思乐亭。泰定元年,县尹赵镕新礼殿,岁久蠹坏。国朝永乐间,知县温琇重建大成殿两庑,并建戟门、棂星门、库房、神厨、宰牲房。十三年,训导刘宣率诸生建明伦堂左右二斋并馔堂。寻凿泮池,架石为桥。又建仪门、外门。十六年,典史陈戊以明伦堂规制卑狭而重建之。正统十二年,按察佥事陈祚重修庙学。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葺大成殿、射圃亭及号房十间,改文昌祠为先正祠,祀邑之诸贤及泉郡守蔡襄等有功德于民者。 射圃在学内,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修。 社学上场学在二十三都,儒林学在二十五都(上二学俱县西),寿峰学在县南十二都,龟龙学在县北十九都。
  安溪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咸平二年始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