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里。旧传僧涅槃所凿,与徐氏宅相连,故名。 张井在望江里下张。 黄井在待贤里江口、鼓楼山瞰海旁,日给千家,大旱不竭。(上二井俱僧涅槃所凿。) 方公井在尊贤里白杜路左。唐方峻所凿。 仙人井在杉溪之西。 醴井味甘,故名。 郭坡井(上三井在广业里。已上七井俱府城东北。) 灵惠井在湖公里白湖之侧,环境皆斥土,而井居其间。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名。”亦名灵惠泉。 双庆井 莫公井旧传莫姓者所凿。 东井宋林光朝开义学处。 琳井泉源涌出;亢旱不竭。(上四井在黄石,界于连江、景得二里之间。已上五井俱府城东南。) 施水亭井在府城西南南厢。旧经云:“僧涅槃凿以施水,即锦亭前井。”今废。
  校 注
  1 《闽书 方域志》作“县治主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镇山”。
  2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十余里”。
  3 《闽书 方域志》作“上有瀑布泉”。
  4 “源出”下脱数字,按《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只作“溯洄永兴溪水,溯游十里至于泥坊”,未说明源出河处。
  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太平坑”。
  6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入于将乐之竹洲溪。
  7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大洋嶂”。
  8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鮷潭”。
  9 “斗角”疑为“斗甬”之误。斗甬为古代量器。甬,即斛。
  10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火夹滩”。
  11 “清此”似系“清泚”之误。
  12 乾隆《邵武府志 兵制 寇警》载:“乾道四年,群盗何白旗等侵建宁,调汀州左翼兵置罗汉寨以守之。”
  13 《闽书 方域志》作“龙归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龙归峰”。
  14 应为“以形似名”。
  1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武陵桃源溪”。
  16 《闽书 方域志》引萧子开《建安记》作“在县西一百里”;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则作“去县十有五里”。
  17 《闽书 方域志》作“茭环峰”。
  18 《闽书 方域志》作“肩盘岭”。
  19 《闽书 方域志》作“杉岭”。
  20 《闽书 方域志》作“石鼓楼”。
  21 《闽书 方域志》作“水自穴出”。
  22 “壕”为“蠔”之误。
  23 《全唐诗》作“日上海波红”。
  24 《全唐诗》作“乌兔月中近,龙蛇蛰处膻”。
  25 “珑”似应作“垅”。
  2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赤崎山”。
  2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九跳山”。
  28 林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号“九牧林氏”。
  29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五丈”。
  30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鸡犬数声”。
  31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石塔”。
  32 “谷清”疑为“谷城”之误。
  3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金山在兴福里”。
  34 明周华《兴化县志 山川》作“方叔震”。
  35 《闽书 方域志》作“水面”。
  3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入福清界”。
  37 “兴贤里”疑系“兴贤井”之误。

卷之十二

  地理
    山川
      兴化府

仙游县
  大飞山 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下有钟鼎、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后为天马山。 瀑布山悬崖瀑布,泉高数千尺,望之如垂练。下有龙潭。(上二山在功建里。) 大象山在兴泰里。下有唐光禄郑绩墓。(已上三山俱县北。) 鸣山1山顶有石,高二十余丈。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乡人遇旱,祷之必应。上有鸣峰岩,尝有道人卓姓者,结庵其上。宋县尉黄岩孙诗:“卓道当年爱此峰,直于顶上驻禅饰。岩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无俗客踪。罅石引泉围古屋,断烟拖露2滴寒松。夜来冷枕蒲团堰,梦破一声残月钟。” 白岩山白石成岩,下插青溪,又名白石山。旧经云:“孤标秀异,灵仙所集焉。” 香山旧经云:“昔有人登此山,时闻异香,或于土中得之,若乳香然。下有院,旁有清溪,其源发于泉州之晋江。水极清泚,而奇峰森列,溪旁小径,可通杖履。又有石梯、挂钱石、银台石马、香炉峰、龙潭。 九峰山亦名九仙峰。上有云即雨。县之前山也。飞凤山东有昭灵宫。 卧牛山(上六山在孝仁里。) 罗山傅氏族居其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