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用之朝廷。今纵不能使为二氏者尽归南亩。被服儒风。何迺用道士掌宫县。司燎瘗。为郊庙大祀骏奔之选。暇日则向民间祈禳诵经、以糊其口。成何典制。岂不贻笑后世耶。太常寺乐员。嗣后毋得仍习道教。有不愿改业者、削其籍。听为道士可也。朕询问三泰。知额设多至五六百人。得无冗滥。著庄亲王等、详查定议。如果额数太多。即奏请芟汰。与其多而无用。不如减少额数将钱粮归并酌增。精选实能任事之人。令其承应。  

○又谕太常寺、朕因孟秋时享。闻太常乐。弦管迭凌。声字缭盭。因思尔衙门、三六九在凝禧殿演习。何以至是。朕令童子习中和韶乐。丹陛乐。甫二十余日。颇有伦理。已不似尔太常乐部矣。今令两部对作。有耳共闻。孰优孰劣。然则所为三六九演习者。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也。即尔衙门、现在内廷学习新定乐章诸人。今甫五日。即已大不相同。可知但恐不学。断无学而不成之理。夫郊庙大祀。交于神明。岂容听乐工任意吹弹。不求音谐节正。则我君臣肃雝诚敬之谓何。唐时乐工。伊凉俗乐。奏之堂上谓之坐部伎。其不堪为坐部伎者。退为立部伎。若立部伎又不堪。则退为雅乐部。供奉郊庙。为后世所讥笑。今俗乐之奏。犹有宫商。而雅乐荒废如此。朕甚惧焉。白居易云。工师愚贱安足云。太常三卿尔何人。朕为尔等诵之。除既往不咎外。嗣后务须督令勤习。朕不能再为尔等宽也。庄亲王等、三人、总理乐部。著加意整顿。  

○己未。谕、前因修理三陵工竣。敕诸王大臣定议。拟于乾隆四年秋间。前往恭谒。后因畿辅地方歉收。沿途豫备粮草等物。百姓不无滋扰。曾降旨、俟丰收之年。再行前往。今奉皇太后懿旨欲谒祖陵。意甚诚切。朕于明年秋。恭奉皇太后。敬诣祖陵行礼。所有一切应行事宜。著满洲大学士等、总理行在事务王大臣等、会同各该管处议奏备办。  

○福州将军署闽浙总督策楞疏报、浙江定海县地方。飘到日本国遭风难彝仲兵衙等二十人。照例给与米盐衣服。遣归本国。下部知之。  

○庚申。大学士明史纲目馆总裁官鄂尔泰、议覆侍郎明史纲目馆副总裁周学健奏称、明祖起兵濠梁。定鼎江东。颁定官制。设科取士。详考律令诸政。皆在未即位以前。而续纲目所修元顺帝纪于明兴诸事。不核不白。今明纪纲目。既始自洪武元年。若于分注之下。补叙前事。不特累幅难尽。且目之所载。与纲不符。于编年之体未协。若竟略而不叙。则故明开国创垂之制缺然。而自洪武元年以后。一切治政事迹。皆突出无根。亦大非春秋先事起例之义等语。应如所奏。当亟为议定。以便纂辑成书。但尚有未尽确当之处按明太祖即位、在戊申岁正月乙亥。实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时顺帝尚在大都。至闰七月丙寅。徐达师抵通州。顺帝始奔沙漠。则戊申岁闰七月以前。仍宜大书至正二十八年。而明太祖元年。则断自是年八月始。此一定不易之义也。周学健请以明太祖洪武元年。继元至正二十七年之议。似不可从。又按宋元续纲目。成于成化十二年。其顺帝纪。本为元而作。事关天下。不得专言一国。故于明祖开国次第。不过略书一二大端。至称明太祖为我太祖。以本朝之臣。纪本朝之君。书法自应尔。犹之春秋书鲁君为公。朱子纲目、亦书宋太祖为我太祖也。况续纲目一书。奉圣祖仁皇帝御批。颁行宇内。敬谨共遵。何容擅改。又按三代以下。得国近正。首推汉高。次即明祖。周学健谓明祖同符汉高。语诚有当。但其事似同实异。汉高当义帝立一年。即楚汉争雄。纲目自应并著。若明祖、始从郭子兴。为镇抚、为总守。皆子兴所命。直至至正二十七年、韩林儿卒。始称吴元年。前此皆用林儿年号。何得分注于至正年号之下乎。臣等再三详酌。明太祖元年以前事。不补叙则非义。欲分注则无名。谨按纲目之体。原仿春秋左传。左氏有先经发传之例。故于隐公之首。先叙惠公。又元儒金履祥。因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以前事。纲目未载。补作前编。有此二例。庶可引据。应请皇上敕下史馆。将元至正十五年、明祖起兵以后。迄至正二十八年、元顺帝未奔沙漠以前。另为前纪。仍以至正编年、至二十八年闰七月止。列于今所修纲目、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之前。其称名、称吴国公、称吴王、悉仿朱子书汉高例。随时递书。则一代开基之事实既详。千古君臣之名义亦正。似于传世立教之意。更为慎重。奏入。报可。  

○户部议准、广西巡抚杨锡绂疏报、乾隆六年分、梧州、南宁、二府属。直隶郁林州属。垦熟荒田。共税二顷八十五亩有奇。里民首报。免其治罪。并免追未纳钱粮。从之。  

○以编修万承苍、署日讲起居注官。  

○辛酉。户部议准、山西巡抚喀尔吉善疏报、繁峙县、雍正十年报垦地内。有被水冲没地、二十顷二十七亩有奇。所有额徵。请与豁除。其实在成熟地七十五亩有奇。仍照例起科。从之。  

○壬戌。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户部议准、广西巡抚杨锡绂疏报、武缘县、雍正九年报垦地内。有垦不成熟地、一顷九十六亩有奇。所有额徵。请与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