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云帖括。则亦仅资诵习。而于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以及明法、书学、算学等。或驳杂放纷。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惟惩循名之失。求责实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而补救之。而司文衡、职课士者。果能力除积习。杜绝侥幸。将见文风日盛。而真才日出矣。盖立法取士。不过如是。无事更张定制为也。得旨。所议是。  

○己未。上奉皇太后幸悦心殿进宴。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二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三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

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九年。甲子。八月。庚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国家设科取士。原欲遴选真才。以备任使典至重也。近来士习不端。不惟文风未见振起。抑且怀挟作弊。行类穿窬。诡计百出。竟有意想所不到者。朕早已闻知。屡行训饬。今年顺天乡试。特遣亲近大臣。严密稽查。头场搜出夹带二十一人。其四书三题。系朕亲出。不过取其略冷。不在外间拟议之中。而场内多人。遂尔阁笔。交白卷者六十八人。不完卷者三百二十九人。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二百七十六人。头场如此。伊等尚不知儆。二场仍有搜出夹带者二十一人。及见稽查严密。临点名时、散去者竟至二千八百余人之多。士子品行如此。学问如此。是全仗怀挟作弊。以为应试取功名之具。而犹且哓哓啧啧。肆出诽言。以为搜查太过。夫不如此搜查。则盗风且日炽矣。风俗浇漓。至于此极然。朕总不能正己以正士风。实增惭愧。而言之可为浩叹者也。况朕所出三题。并非在四书之外。岂有身列儒林。一部四书。尚不能通解。而公然矢口观光。应国家宾兴之典乎。生员由学政录科。贡监由祭酒等录科。伊等所司何事。而将不能终卷之人。滥行咨送。甚属不合著交部察议。嗣后文艺荒疎者。俱不准录送。京师既然若此。则外省防检疎略。瞻徇情面。苟且姑容。奸弊丛集。亦不问可知。士子读书稽古。先崇品行。应试之时。乃伊等进身之始。理宜循规蹈矩。岂应作奸犯科。无论外省之远。朕不复遣人前往查察。即在京师。每科委员搜检。如防盗贼。亦无此政体。而为士子者。顾乃顽钝无耻。习为固然。以致人心士风。日益隳坏。尚何望人才蔚起。为国家分猷宣力之寄乎。至于内场之弊。则又豫拟题目。剿袭雷同。千篇一律。总由平日不肯专心向学。惟务侥幸于一时。希图利禄。朱子云。场屋之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试问今之为士者。能乎不能乎。二三场表判策论。既悬为令甲。士子自当一并留心。而平日视为具文。窗下并未寓目。惟有临时抄写之一法。若朕亦如四书之命题。则不能完场者。又不知几千人矣。朕心不忍。是以仍循其旧。以全伊等颜面。然嗣后若不留心研究。如向之弊。因循而不改。朕亦将如四书之命题矣。彼时莫谓朕不戒而视成也。不然者。岂科场之题。例应士子自拟。不应独开生面乎。从来为治之道。贵乎核实。一切因循姑息之习。皆当痛除。近者士风之嚣。一至于此。而好谀之人。浮薄之士。尚言国家人文日盛。以冀开恩科。广解额者。往往有之。初不以士习之邪正。文品之醇疵为念。嗣后若有以加科广额为请者。必加以违制之处分。著为令。至于议减中式之额。则非众所乐闻。或言士子类皆寒素。专藉科目为进身之阶。或言一习举业。则不能更为农商。谋生无计。甚至有言士心失望。或妄生议论。或别生事端者。此皆毫无识见之人。不知为政之体要。国家科目。岂为养老恤贫而设乎。若有造言生事者。是身投宪网。国法具在何能逃于天壤哉。夫国家旁求俊乂。本欲量能授官。以熙庶绩。若一味滥取广收。如何可得真才实济。现在解额已多。壅滞日甚。举人需次知县。约非三十年不可得。少年登科。及乎筮仕。已属衰迟。昏愦龙钟。难司民社。则是以无用之人塞有用之路。既于吏治有妨。而伊等当可用之年。又未遇应用之会。必相率而同归于无用。当此之时。为上者欲弃置之则无罪。欲姑用之又不可。伊等固自始伊戚。而办天下事者。又安可委曲迁就。以从人便。而贻误公事乎。朱子曾言取士之流弊己极。不可不一变。以今之士习观之。种种丑劣之行。既尽已败露。朕明知滥收之为害。精选之有功。若仍复大度包荒。不为整顿。朕不忍为也。盖爱惜培养者。朕之本怀。而慎重清厘者。政之大体。与其宽登选以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