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母属之商游,遂往来贩易于嘉湖之间十余年。贾辄不利,赀亡耗过半,君时称贷以给供养,不令母知也。晚乃贾于常熟,卒用以饶。常熟于苏为大邑,居江海水陆之会,有湖山膏腴之产,凡鱼鱼骁骁起,不三数年,凡致千余金,令三子修其业,自屏居里中。
《松园偈庵集》卷下《明处士方君墓志铭》
631 歙货产中有以扇著者。明时郑泰时、朱柿、张士安、倪汶四家,当时或致巨业,或以给家口,扇货几山积矣。
民国《歙县志》卷20《拾遗》
索引:
40 46 142 209 277 454 535 644 656 843 845 906
1105 1194 1195 1196 1268 1389 1395 1478
第四章 徽商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
第一节 活动范围
632 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其株守乡土而不知贸迁有无,长贫贱者,则无所比数矣。
《松窗梦语》卷4
633 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歙)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陬海拳,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
万历《歙志 货殖》
634 新安不幸土瘠地狭。能以生业著于土者,什不获一。其势必不能坐而家食。故其足迹常遍天下。天下有不幸遭受虔刘之处,则新安人必与俱。以故十年来天下大半残。新安人亦大半残。
《金太史集》卷8《建阳令黄侯生祠碑记》
635 (谚云:)钻天洞庭(指洞庭商)遍地徽(指徽商)。
《今古奇闻》卷3
636 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甚且舆其祖父骸骨葬于他乡,不稍顾惜。
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637 休宁巨族大姓,今多挈家存匿各省,如上元、淮安、维扬、松江、浙江、杭州、绍兴、江西、饶州、浒湾等处。其祖父丁粮,暨行寄托穷亲当役应卯,不免遭其吞蚀。及乎征比仅余皮骨,法无所施,以至钱粮多不清。
《海阳纪录》卷下(见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78页)
638 (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歙为首邑,则歙人之善贾又其明证也。然邑固有单寒之子,无尺寸藉而积渐丰享者,亦有藉父兄余业,未几而贫乏不振,甚至不克自存者。
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639 郡邑(歙县)田少民稠,商贾四出,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贸迁无弗至焉。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
《歙事闲谭 歙县风俗礼教考》
640 遍地龙游之说,久不闻矣。万历壬子志以为积习可慨,嗟夫,今又安得有此积习也。为商贾者既不轻去其乡,所业甚细微,其稍大之商业,皆徽州、绍兴、宁波人占之,乌在其能商贾也。昔人日以地瘠民贫为忧,而又贱商轻贾,以呜高尚,此遇所最不解者。
民国《龙游县志》卷3《地理考》
641 (徽商)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
万历《休宁县志 舆地志 风俗》
642 (休)邑中土不给食,大都以货殖为恒产,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居贾则息微,于是走吴、越、楚、蜀、闽、粤、燕、齐之郊,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禹内。
康熙《休宁县志》卷1《风俗》
643 县志应注重邑人移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不成个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及其经营之种类。如金华、兰朝为一路,孝丰、湖州为一路,杭州为一路,上海为一路,自绩溪至长江为一路。……其间各都虽不各走一路,然亦有偏重,如面馆业虽起于各村,而后来成为十五都一带的专业;如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然通州自是仁里程家所创,他乡无之;“横港”一带亦以岭南人为独多。
《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篡函》
644 (江西)靖安于豫章为僻邑,……隙地种竹,竹巨而茂。其巨者剖之可为篾,歙人贸以通舟楫所不及,其次者用以为治。
《古今图书集成》853卷《职方典 南昌府部》
645 (查岩振,明成化正德间休宁人)勤生积累,好善乐施。岭南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