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下不能窥伺闲隙,以售其私,则忠言嘉谋将继此而进矣。臣天赋愚直,不识忌讳,惟陛下察其爱君忧国之诚,少赐留听,不胜幸甚。
  又言:「臣尝考载籍,以推先王之道,虽礼乐刑政号为治具,而所以行之者【一九】,特在于命令而已。昔之善观人之国者,不视其势之盛衰,而先察其命之弛张;未论其政之醇疵,而先审其令之繁简。惟其虑之既熟,谋之已臧,发之不妄,而持以必行,则坚如金石,信如四时,敷天之下莫不倾耳承听,耸动厌服,此圣人所恃以鼓舞万民之术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易曰:『涣汗其大号。』传曰:『令重则君尊。』又曰:『国之安危在出令。』凡此皆圣人慎重之意也。臣伏睹朝廷命令变易频数,远不过一二岁,近或儙月而已,甚者朝行而夕改,亦有前诏未颁,而后令蠲除者,吏不知所守,民不知所从。求其弊源,盖由讲议未精,思虑未审,人情有所未尽,事理有所未通,或牵于好恶之私,或溺于迎合之说,是非无所辨,取舍无所宗,故一人言之,而遽为之纷更也。方平居无事之时,轻慢如此,缓急有事之际,何以取信于人?伏望圣慈深鉴前古之戒,谨为今日之虑。至于法度之废置,政事之因革,必使大臣公心协谋,博极利病,广览详择,务当义理。更其所可更,则不嫌于违俗;守其所可守,则无惮于袭故。申敕门下,无使徒为审读,以应故事,其有措置失当,前后谬戾者,必举封驳之职。庶几诏令清简,使民信服,事可久行,不至反汗。」
  又言:「伏见先皇帝考古□典,建置治官,天下之务分总于三省,散隶于六曹,循名责实,大体虽善,而措置法度未暇致详,此议者所以论官□之弊,而首及于寺、监也。伏惟陛下即位之初,常赋之外一切蠲复,所入有限,则国用有不足之虑,是以专置官局,裁节浮费,(元年四月十八日,诏户部裁减浮费。)而膳部并于主客,虞部入于屯田,又量事之闲剧,以定员之多寡,六曹所减凡十九员,而官无废事,人无异论者,处之得其理也。臣常观先帝时,寺、监长贰多不并置,亦有无卿、少而丞、簿行其事者。今太仆、卫尉、鸿胪、光禄、太府各二卿,军器、将作、少府各二监,丞、簿、官属仍不预焉。省曹所减止十二员,而寺、监所增乃倍平昔,前日省官之诏遂为空文,损彼益此,何补于治?昔杜佑建议于唐,以谓:『皋陶作士,正五刑,今刑部尚书、大理卿是二皋陶也;垂作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书、将作是二垂也;伯夷作秩宗,典邦礼,今礼部尚书、礼仪使是二伯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泽,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也。旧名不废,新职日加,空存虚称,皆无实事。』臣每爱其言,最为切理。今百司申陈,必经寺、监,而长、贰鲜敢予夺,悉禀六曹。不惟虚烦文字,淹留旬月,而又省、寺指挥闲多异同,内外有司艰于遵守,加以官吏猥觽,糜耗廪禄,非有厘革,将不胜弊。欲望圣慈参酌典故,稽考名实,凡寺、监之职可以归之六曹者,宜尽省之;或事务实繁,及国体所系,不可罢者,亦宜裁为定员,不使□滥,庶几官得其人,经费易给。」
  注  释
  【一】刘几「几」原作「几」,据宋史卷二六二、东都事略卷三○刘几传改。
  【二】展给卖薪炭限十有五日「卖」原作「赏」,据宋会要瑞异二之一六及宋史全文卷一三上改。
  【三】诏湖北转运使李茂直「转运使」原作「转运副使」,据本书卷四○七元佑二年十二月己亥条注文及乙巳条、卷四一一元佑三年五月甲戌条及本卷上文丙辰条改。
  【四】开示恩信「示」原作「市」,据阁本及宋会要蕃夷五之四四改。
  【五】以阴雪「阴」原作「除」,据阁本改。
  【六】罢上元节游幸「上」字原脱,据阁本补。
  【七】元佑三年正月乙丑「元佑」原作「熙宁」。据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卷三四四孔文仲传,二人元佑三年知贡举,无熙宁三年知贡举事。又本书本卷下文二月癸巳条注文云,吕公着知熙宁三年贡举。此处「熙宁」显为「元佑」之误,故改。
  【八】张之谏「之」原作「子」,据阁本改。
  【九】令指陈差雇二法各有若干利害「陈」原作「挥」,据阁本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三二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改。
  【一○】在本府护城横堤之南「护城」二字原倒,据阁本乙正。
  【一一】常言不可「不」字原脱,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一回河上补。
  【一二】又有以本院差遣武臣因事去处取旨换授者「因」原作「同」,据阁本改。
  【一三】仍罢所复职确知邓州「职确」二字原倒,据阁本及本条注文文义乙正。
  【一四】皆在试官能否「皆」原作「就」,据阁本改。
  【一五】政目二十八日诏「十」原作「月」,据阁本改。案:元佑三年二月戊寅朔,本日乙巳,恰为二十八日。
  【一六】同知孙觉孔文仲言「知」字原脱,据本书本卷正月乙丑条补。
  【一七】今夏人虽受封册「受」原作「授」,据阁本改。
  【一八】再任「任」原作「仕」,据阁本、活字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