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未有闻者,何也?臣今再质之簿书,考见详实。其小姓自蒙恩赉除放二百贯文以来,根究消减亦不少矣。昔称三万户者,今存四百余保矣;昔称百余万缗,今纔二十九万余贯矣。蠲除者既见不少,理索者独为不幸;蒙蠲除者既宽释自如,方理索者仍禁锢困苦。若此,穷下之情有所未舒,而臣愚窃虑和气因以未浃也。昔者百有余万,今蠲除之,三去其二,其所余之数,伏以朝廷之大、四海之富,视之同于毫厘之微,又况皆以息为本者也。朝索暮羁,铢铢而敛之,莫非刻削其度朝昏、育妻孥之费,臣恐欠负未即得,而有踣死于蹙迫饥饿者矣。臣待罪户部,典领邦计,凡一钱之金、一尺之帛,莫不为朝廷爱惜。今不顾万死,冀以蠲放为事者,诚知穷弱之人出之极其艰勤,而敛之极于微细,适足以上累圣政,干挠至和。莫如一布仁泽,使之霈然若甘雨之降,俾驩呼抃跃,戴仰恩德,歌圣时而乐天年之为美也。伏望圣慈决之不疑,出于独断。兼先帝祥除已久,禫祭在近,若于此时特下诏旨,尤为宜当,而比诸崇异方之教,以祈福祥,相万万也。其大姓则家业多存,户数不觽,足以立期限而理之,未足多愍。诗云:『哿矣富人,哀此惸独。』此之谓也。」(李常奏不得其时,因常称「小雨未足」及「禫祭在近」,附此。其从违当考。前奏论市易,当考。)
  注  释
  【一】却还虏劫过人户「劫」原作「却」,据阁本改。
  【二】朝廷未宜遽加爵命「遽」原作「递」,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张舜民罢司职、编年纲目备要卷二二改。
  【三】今以一言旁及大臣而遽罢之「遽」原作「递」,据阁本改。
  【四】己巳徐州布衣陈师道为亳州司户参军按:元佑二年四月壬午朔,无「己巳」日,宋会要选举三四之四,元佑二年四月十九日,以陈师道为亳州司户参军。十九日庚子,依本卷叙事顺序,疑是。
  【五】策三道之要「三」原作「王」,据阁本及宋会要选举一一之一五改。
  【六】今天下之士多通于经术而知所学矣「多」字原脱,据阁本补。
  【七】抗首预宫寮「宫」原作「官」,据阁本改。
  【八】傥不定制「定」原作「更」,据宋史卷一九六兵志改。
  【九】即异时迁补不行「异」原作「具」,据同上书改。
  【一○】今来先取入班及转班及十七年人「今」原作「令」,据阁本改。
  【一一】余依前条令「令」原作「今」,据阁本改。
  【一二】渐向西南依险避贼「险避」二字原倒,据本书卷四○○元佑二年五月乙卯条乙正。
  【一三】当是二年二月八日政目所书者「二月」原作「三月」,据阁本及宋史卷九二河渠志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
卷四百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佑二年五月壬子尽是月癸亥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
  帝  号 宋哲宗
  年  号 元佑二年(丁卯,1087)
  全  文
  五月壬子朔,侍御史王岩叟言:「臣连上封奏,乞复张舜民言职,尚未蒙指挥。臣以舜民志在尽忠,虽一言失当,而无可罢之罪,清议沸腾,以为过举,义不敢安,理当极论,惟陛下少赐采纳。臣读汲黯传,每窃叹息,其为人憃直而好谏,遇事辄发,如公孙弘、张汤辈怀诈饰智,以阿人主,他人所不敢言,黯常面触之,故不独汉庭之臣知所畏惮,至淮南王欲谋叛,以黯在朝,为之寝谋。直臣之于国家,戢奸慝,消祸乱,其益如此!故天下之爱其君者,莫不愿得而用之,愚臣区区之衷,实在于此。今日之论,非私于舜民也,为陛下惜一敢言之臣也;非争一属官也,为陛下惜言路也。言路重则朝廷尊,风宪陵迟,国体随弱,必然之理也。陛下于此幸加反思,非好臣之说胜也,好人主之道胜也。臣以言为职,言而见用与言而得罪,皆所以报陛下,惟知而不言,则为背德尔。舜民得敢言之名,朝廷被罪言之谤,臣窃恨之,伏望圣慈检会臣等前章,早赐付外施行,使怨归言路,而美在朝廷,臣不胜大愿!」贴黄称:「陛下之意,常欲朝廷清净,人无闲言,甚盛德也。然而事顺理则静,逆理则争,此必然之势也。今命御史以言为职,却以一言微侵大臣,便行罢斥,数日以来,满廷之臣喧然不平,唯说此事,盖缘事不顺理,所以如此。臣等虽欲自静,不可得也,须至交章烦渎圣聪。伏望陛下深思所以顺事理、息人言,天下幸甚!」
  岩叟又言:
  臣累上章言张舜民罢职非罪,乞令还台,未蒙采纳施行。此事所系不在一张舜民,而在人主,在国家,臣所以夙夜忧惧,不知所处。
  陛下开言路之初,即言事官多与权臣为敌,恐绚不易当,每德音丁宁,既慰藉之,又嘉赏之,谓朝政阙失、大臣私邪、百姓疾苦,事无大小,一一但言,欲赐一一主张。言事之臣,恃陛下照鉴如此,故敢遇事必言,无所回隐。然古今之公患,患在执政大臣多不便之而隐为巧说,以害其忠,必使人主信之而不觉,终至忠言不用,而权臣得以行其志。所以人言曰:「宁触人主怒,莫忤权臣意。」鴜以人主无心,虽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