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贴黄称:「如永兴阙帅臣,及陈州、明州见阙已久,各不除人。蹇周辅父子,累有言事官弹奏,并不施行。」
  又称:「臣今所奏,皆执政奸谋私意也。臣非不知历诋其状,臣迹甚危,但上报任使,不敢自惜。然若明示臣章,必恐转相激发,愈更乖戾,欲望只作圣旨宣谕催促壅滞文字,所贵有所畏惮,却肯了事。此章候经圣览,乞留中,使臣孤迹稍安,则小有闻见,必以自竭,庶补万一。」
  挚又言:「伏见自入冬以来,并无雨雪,亢阳为厉,被灾甚广,髃情嗷嗷,惊忧四顾。考原经典,可谓大异。夫人之气,与天地阴阳之气,相为出入、流通而往来者也。人情和于下,则天道顺于上,人事乖于此,则天变效于彼,是谓天人相与之际也。故圣人之事天也,知其在上不远,应以类至,则凡祈禳消伏,以为末节小数,而专修政事以应之。窃以陛下委国仰成,与之均休戚、同荣辱者,不在三省、枢密院执政之臣乎!今庙堂之上,大臣八人,情志乖睽,谋谟不一,无同心同德之节,有分曹怀贰之意。故议政之际,排陷依违,相激相闹【二三】,其语往往播在中外。所以政令壅格而不下,文书稽滞而不行,官爵滥于无名而不应于典故,公道屈于贵近而独施于疏远,私邪朋比,上下隔塞。况当皇帝陛下渊默谅闇之日,太皇太后陛下制出房闼之时,朝廷政权尽在大臣,而大臣不咸如此,故天下但闻颇僻之事而不见和善之政。政不和则人情不和,人情不和则天地之气缪沴而生此变也。书曰:『肃时雨若。』五行传以谓冬旱政令舒缓之所致也。今上下可谓不肃,朝廷之政可谓骄慢废弛,号令可谓二三不振矣。古者灾异水旱,咎在燮理阴阳之官,故策免三公以塞其谴。今岁已穷尽,旱暵如此,宿麦在野,无润泽之入,春气相乘,有疫疠之变。生民一岁之大命,岂可不念之哉!又一月以来,日眚无光,风霾□翳。考之占验,皆非小变,而上之人恬不以为怪,此中外之所以恐惧而不宁。伏望圣慈深省上天儆告之意,俯察朝廷乖戾之变,特诏大臣,修饬政事,凡赋敛之害人者,法令之未安者,大解而更张之。至于决狱讼之私枉,趣诸司之稽违,进忠良、退阿谀,通壅蔽,去疑贰,务以至诚实事上塞天谴,下救生民,则和气之应,将不旋日而得之矣。」
  挚又言:「外议皆谓朝廷自升祔后来政事懈弛,不及日前,此盖有以召之,非虚言也。」
  挚又言:「臣曾具奏,乞先次令言事官上殿,未蒙施行。窃闻候开年降指挥,故不敢频有申请。今已岁尽,伏望早赐圣旨【二四】,先次许台谏官上殿奏事。所贵公议、人情不至隔塞,得以详悉开陈,上达天听。」
  是岁,宗室子赐名授官者八人,断大辟二千六十六人。
  注  释
  【一】送终殊不尽恭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七逐小人上、治迹统类卷二○哲宗委任台谏「送终」下均有「之际」二字。
  【二】大准备「备」原作「武」,据阁本、活字本改。
  【三】缘此以进身「以」字原脱,据阁本补。
  【四】至排斥忠良阁本「至」下有「于」字。
  【五】勤息疲民「息」,阁本作「恤」。
  【六】明堂前一两月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一宣仁垂帘、续通鉴卷七九考异「两」上俱无「一」字。
  【七】初旦事温公「初」原作「而」,据阁本及上引长编纪事本末、续通鉴改。
  【八】未及白用「白」原作「自」,据阁本、活字本及上引长编纪事本末、续通鉴改。
  【九】元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十二月」三字原脱,致文字不通,按本条哲宗元丰八年十二月丁亥,即十二月二十七日,今据补。
  【一○】今日以一人之言指以为是「一」原作「十」,按本句与下句「明日以一人之言指以为非」为对文,兹据阁本改。
  【一一】先帝凡再下诏求直言「直」字原脱,据阁本补。
  【一二】大抵皆拂时政阁本「拂」上有「矫」字。
  【一三】民安生业「安生」原互倒,据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九革弊札子乙正。
  【一四】河西原作「西河」,据同上书乙正。
  【一五】研桑复出「研」原作「孔」,据阁本、活字本及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汉书卷九一货殖传注改。
  【一六】市驵骏「骏」原作「驳」,据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九革弊札子改。
  【一七】纵寇延敌「纵」原作「继」,据同上书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九四变新法改。
  【一八】养马「养」原作「食」,据同上书改。
  【一九】其已至千有余章上引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及长编纪事本末「至」下均有「者」字。
  【二○】何所复疑原作「各言疾苦」,文义不通,据上引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改。
  【二一】虽颇加裁损「加」原作「知」,据阁本及上引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改。
  【二二】则望圣明断自睿断「断自」,阁本作「发自」。
  【二三】相激相闹忠肃集卷四岁旱乞修政事奏「闹」作「斗」。
  【二四】伏望早赐圣旨「圣旨」原作「审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