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废弃。吾家自祖宗以来。时祭四代。止用一桌。常切不安。又恐分为四桌。后来不能相继。因循至今。乃始损之又损。定为此制。非欲通行于他姓也。家礼置祭田具祭器下注云。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今吾无一亩之产。其能久行此礼乎。是不能无望于世世子孙云。
答王惺斋论家祭书
陆耀
示以讲求家祭之义。所以披豁蒙塞者甚多。惟是愚陋所及。亦有献疑于左右者。惟先生幸教之。古者大夫适士。始得立庙。今无世禄世官。父为大夫。子为庶人者多矣。非旋建而旋毁之不可。子为庶人。孙又为大夫。则旋毁而又当旋建。是故其制难行。而名亦不可冒居。何者。汉唐以来。非有功烈于朝。奉诏特祀。不得立庙也。先儒酌为同堂异室之制。而号为祠堂。以宜民而善俗。诚不易之常经也。来教犹仍祧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考庙之名。毋乃犹有未安乎。墓藏魄。庙藏主。理诚不二。然王者远庙为祧。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去墠为鬼。咸酌亲而隆杀其礼。今以士庶之家。而追祀之典。至于无穷。或者有所未宜。昔程朱大儒。讲于此也熟矣。万不得已而援丧服之制以为准。谓丧服至高祖而止。则祀典亦至高祖而非越也。过此以往。非僭即侈。其为不可明矣。魏晋毁瘗之议。不着礼经。然非有大事而不省于君。迁主数十。干祫及其始祖。亦岂有左证乎。曲礼。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朱子云。东向南向之席皆尚右。西向北向之席皆尚左。缘古者以室西南隅为尊。故南向北向皆以西为上。庙制。事死如生。不得不尔。若谓鬼道尚右。则南向之昭固尚右。而北向之穆不尚左乎。今之室制。以中为尊。则太祖正南向之位。而高曾祖考分列东西。犹之古制。太祖东向而昭在北穆在南也。古之庙制。各有门有堂有寝。其迭毁迭迁。虽曰昭常在昭。穆常在穆。然皆自南庙而迁于北庙。且祫祭于太庙之时。必合庙之主于太庙而共祀。其毕也又还其主于庙。此其为数徙也大矣。今在同堂异室之中。阅数十年而一迁其位。虽有忽左忽右之嫌。而无乖神道清静之义。似既不分昭穆。则其小者固可略矣。而至无后之主。唯以可祔高祖以下者附祀可也。往者祇谒 孔陵。见于丛冢之外。别为坛以祀无后之鬼。虽以义起。亦公侯之家可行此耳。
再答王惺斋论家祭书
陆耀
接来教。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洵足以广孝而教厚矣。第人各抱其无穷之愿。与必欲自达之诚。而苟无礼以范之。则贵贵之义无分。而亲亲之道反晦。故虽格令之所不及。而必参之经训。证之先儒。以求万一之合。耀浅学之人。岂知礼义。然亦欲跂大贤之门墙。而效法其所为。则苟有毫之未释。宁可不自暴于君子之前乎。古者宗子之法。大宗之子一。小宗之子四。惟继高祖之小宗。得祭高祖。余止祭其曾祖祢。今宗法废而不问所宗之大小。一皆得祭其四亲。则其道已稍广矣。苟古礼而至今存也。伊川之议。且在裁损之列。然则祭四亲而卒去始祖。此朱子辨义至精。勇于改过。而非有迷眩也。其答潘立之。有曰。古人虽有始祖。亦止是祭于大宗之家。若小宗则祭止高祖而下。又有三庙二庙一庙祭寝之差。其尊卑之杀。极为详悉。非谓家家可祭始祖也。此则明言始祖之不尽当祭。而祭寝之法不着世数。亦不言可上及无穷。今一室四龛之制。以为犹之庙耶。则程朱之说宜若可从。犹之寝而不拘世数耶。又何必别其为祧。而闭之最西之一龛。此耀所不释者一也。古惟一世自为一庙。故四时之祭。各举于所当祭之庙。而所谓祧主者。自在太庙之夹室。至冬至而始合食。在此不觉为数。在彼不见为疏。故可并行而无碍也。今同在一室之中。四时之祭。陈于四龛。既无以示别于冬至之合食。而祧主之灵。乃旁视其子孙之顾享而不得与。至祫祭而后启椟出主。一展其仪。以为聊备岁祀而已。又其龛为地无多。积久不足相容。不知位置何所。此耀所不释者二也。以西为上。古固行之。第左宗庙而右社稷。则王者之制本尚左。为祠堂必于正寝之东。则儒生之议亦尚左。今生人行礼。又无不以中为尊。生者以中为尊。死者以西为上。拘于阴阳方位之说。而不考古今宫室之殊。得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乎。金氏贲亨曰。宗子宗妇。祭则中立。而高曾祖考妣。僻在一隅。非对越之义。况今者 国家祀典。皆以南向之中为尊。而私祀之礼。必曰以西为上。考之古而不必尽协。求之今而又若显违。此耀所不释者三也。夫见人欲致其仁孝诚敬于祖。而顾以为非是。甘蹈不韪之名。而自入非人之路。虽愚何至出此。然来教亦云。心虽无穷。分则有限。分非徒格令之所及。与夫庙数品物之间已也。即礼也。苟其于礼无伤。方且辟户而祭。为乡邻亲戚之慕效。如徒谓我有无穷之愿。与必欲自达之诚。苟得为而遂为之。而不必经训儒先之皆合也。将神之陟降尔室。必于人所不见乎。耀非知礼者。惠教乃述范恕斋不虞之誉。既愧益感。故妄欲自抒其谬而不敢隐。唯谅其浅鄙而一笑置之。耀再拜。
书陆朗夫先生祠堂论后
王元启
仆于辛巳夏迁居郡城。于中门外正寝之东。设立五龛。最西曰祧室。次东曰高祖室。又东曰曾祖室。又东曰祖室。极东曰考室。自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