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豪迈不。然自言少时日课钞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也。学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或手钞。或募人钞之。子不云乎。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今年至都下。从孙思仁先生。得春秋纂例。春秋权衡。汉上易传等书。清苑陈祺公。资以薪米纸笔。写之以归。愚尝有所议于左氏。及读权衡。则已先言之矣。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有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以贻之同学李天生。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己者也。
经部总四库全书提要
经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材辨聪明。激而横。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 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俱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俱有精微。读书者以空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总四库全书提要
圣人觉世牖民。大扺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它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于左。
子部总四库全书提要
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而次之。凡十四类。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以兵家。兵刑类也。唐虞无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国之本也。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余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于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于博奕。故次以小说家。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学也。然儒家本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其余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
论泥古之弊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昔顾宁人宿傅青主家。晨未起。青主呼曰。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