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677页

其雩敛。春秋书雩二十有一。故有一日而再雩者。旱甚也。是又因旱而雩。义虽不同。要之雩祭之典。自古有之。考字义。雩者吁嗟求雨之意。其制则为坛于南郊之旁。故鲁南门为雩门。是雩坛实有其地矣。自西汉之世。雩礼始废。则祷祀天地宗庙。晋永和时。议制雩坛于国南郊。梁武始移雩坛于东郊。又改燔燎而从坎瘗。唐太宗又雩祀于南郊。宋制。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前明雩坛在泰元门外。是历代皆有雩也。我 朝礼制具备。会典亦载有  躬祷之仪。独于雩祭。尚未设有坛壝。似属阙典。虽郊祀之礼。亦有云雨风雷之神。与岳镇海渎之位。而礼必有所专设。乃于祈祷之典。似觉更为诚敬周详。伏乞我  皇上下在廷礼臣。博求典故。详考制度。于京城之内。择地建立雩坛。仿古龙见而雩之礼。每年届期。择日致祭一次。偶遇亢旱愆阳。雨泽稀少。即于望告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出云雨者。以祈求雨泽。无庸于各宫观处祈祷。再查祈雨祈晴。事同一体。倘有雨水过多。祈求开霁之处。请照祭法雩禜祭水旱之例。亦于雨坛致祷。庶诚敬克申。于典礼似为允协。至僧道讽经。考周礼巫师神巫而舞雩。故古有岁旱暴巫之说。然县子之对鲁穆公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不已疏乎。今僧道讽经求雨。是亦巫师之意也。其或各寺观有愿祈求者。亦听其自致虔心。不必从事坛壝。至禁止屠宰一事。查唐开元间有禁止屠之例。然稽之雩礼。亦用牲牢。故云汉之诗曰。靡神不举。靡爱斯牲。惟祀神之外则当禁止。至于不理刑名。则各衙门事件繁多。反致稽迟淹滞。如笞杖等罪。不过惩儆刁顽。原非大伤民命。未必遂至干和。若概从宽释。愚顽之徒。反为得计。亦开姑息养奸之渐。臣愚以为刑名案件。似应照常办理。臣又考之书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自古雨旸寒燠。休咎攸关。不独人君当诚心修省。即大小臣工皆宜有省躬省职之思。至于直省府州县。亦应并设雩坛。俾展祈求之典。臣请嗣后京师地方。或遇雨旸偶尔愆期。应致祈祷者。  皇上于大内虔诚致祷。又特遣大臣官员。诣坛致祭。其王公以下。至各部院官员。如何分班诣坛。虔诚致祷。及直省官员。遇本地方水旱。诣坛祈祷之处。伏乞  下礼臣。一并详议。酌定仪注。遵照通行。庶大典举而诚敬昭。以对越   上帝。以消弭灾眚。而古礼咸备矣。
请举秋报大典疏乾隆十八年 
光禄寺少卿龚学海
窃惟王者父天母地。事天一如事亲。宗庙之礼。禘祫而外。四时备享。其祀天也。冬圜丘。春祈谷。夏大雩。至享帝。则秋祭也。唐虞三代以来。典制虽异。而祀义则同。简册俱存。班班可考。我  皇上乘干御宇。敬天勤民。祈谷冬祀诸大礼。每岁  躬亲。复特举常雩。示为民祈祷至意。古制备。祀事明。所谓千载一时也。然有未举行者。季秋享帝大祀耳。臣闻雩祈也。祈百谷之雨也。享报也。报百谷之成也。有祈必有报祭之礼也。且夫祭天所以法天。四德备而为干。四时具而成岁。秋享之祭。协春祈以伸崇报。岁祀全而天人合。  圣天子隆举斯礼。端在今日。臣谨按季秋享帝之文。载在月令。而秋祀昊天上帝。开元礼亦复可稽。程子云。古者一年之间。祭天甚多。春则因民播种而祈谷。夏则恐旱暵而大雩。以至秋则明堂。冬则圜丘。皆人君为民之心也。钦惟我  皇上爱养黎元。有加无已。当夫万宝告成。普天丰乐。皆上天锡佑之恩。仰祈举行季秋享帝大祀。以答天庥。以合于四时备祭之义。洽四海之欢心。益展  圣主敬天勤民至意。至其规制仪文之详。仰祈  下礼臣。敬谨集议。要于酌古宜今。斯所为式来兹而光前牒者也。微臣学识谫陋。典礼未谙。但幸礼乐明备之时。承乏执事奔走之末。敬献刍荛。用抒忱悃。无任悚惕屏营之至。
北岳辨 
顾炎武
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于山之巅。其祭四渎。不必皆于其水之源也。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恒山于上曲阳。皆于其山下之邑。然四岳不疑。而北岳疑之者。恒山之几三百里。而曲阳之邑于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此马文升所以有改祀之请也。河之入中国也自积石。而祠之临晋。江出于岷山。而祠之江都。济出于王屋。而祠之临邑。先王制礼。因地之宜而弗变也。考之虞书。十月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云。常山之祠于上曲阳。应劭风俗通云。庙在中山上曲阳县。后汉书。章帝元和三年春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于上曲阳。郡国志。中山国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则其来旧矣。水经注。乃谓此为恒山下庙。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巳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汉末也。魏书。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恒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邺。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车驾至于恒山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