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比见者也。故地之有配。在经传巳明言之。考公羊传与纬书命决。俱云郊所以必有配者。以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谓郊祀外神。不是室神。不可无主以安之。今曰地神不配。将毋地示是室神乎。是以孝经说云。后稷为天地之主。故南郊北郊必以稷配。谓之为主。文王为五帝之宗。故明堂五室。祠五方五帝。必以文王配。谓之为宗。是天子必祭地。其祭地必在北郊。北郊必北向。且北郊亦必有配。诸说虽繁。然亦大概可睹矣。独是两郊配位。其在南郊者。既首东设而尚西向。而在北郊者。亦首东设而尚西向。则一偏之仪。在诸礼既无见文。而前代相因。又不能详所自始。因而改制之请。见诸奉常。而不知配位东西。全本曲礼。西汉儒臣误承其意。而后王刊正。遂因之一反。而世不察也。
曲礼云。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夫南北亦殊向矣。乃殊向而不殊上何故。曰席有首尾焉。所谓端也。侍坐于君子。其敷席之法。必认席之端。而定其所上。故席南向者。人向阳。而席居阴。以席为主。则坐在阴位。席向北者。人向阴。而席居阳。以席为主。则坐在阳位。是以阴尚右。而南向之右则西也。阳尚左。而北向之左则亦西也。故曰席端之所上。皆西方也。此以常坐言之也。东向西向之所上皆南方。亦犹是也。若礼坐之席。则以向为主。南向者阳位。阳尚左。而尊东方。北向者阴位。阴尚右。而亦尊东方。故燕礼云。司宫筵宾于户西东上。户西者。西牖之前南向也。东上者。尚东方也。射礼云。宾席南面而东上。众宾之席继而西。南面在牖前也。继西者。尊东方而杀西方也。北向亦然。社主东上。而稷主继西。太社太稷皆东上。而后土与后稷之人示。又继而西。东上为尊。而继西为杀。然且位既上东。则席端亦东。燕礼。司宫卷重席设于宾坐东上。则席端亦在东也。乡饮酒礼云。宾升席自西方。降席自东方。则以升席必取下而在席末。故自西。降席必取上而在席端。故亦自东也。然则礼坐必上东。有固然矣。礼坐有宾主。宾主必相向。相向者。以向为主。与常坐不同。乃西汉郊坛。本是礼席。亦复取曲礼为据。如元始仪。载祭天以南。以先祖配。祀地于北。以先妣配。而前志于孟春合祀之位。直以天地皆南向。而天位在西。地位在东。尚西方也。一如曲礼所云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也。配位皆西向。而高帝在南。吕后在北。尚南方也。一如曲礼所云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也。此在刘歆左咸之徒。直据曲礼说而定之为仪。而不知其不可者。以彼所尚者是常席。而非礼席也。且女主无配理矣。虽孝经说云。祭天圜丘象北极。祭地方泽象后妃。然以之为比。而不以为配。揣其用意。不过以新莽行诈。将借之以元后。原不可训。况侍坐无虚席。谓傍坐东设。则其坐尽北而虚其南。所以亲正位也。今正位南向。而高后在北。高帝在南。则后亲天地。而帝席反疏。是以后汉配地仪。初改薄后。继改光武。且又改南上而作北上。似乎早鉴其误。而魏配伊后。晋配张后。梁配德后。陈配昭后。相延不改。至唐世以还。始有二祖三祖之配。郄去女主。然而配位南北。一皆尚东。适反乎汉代误遵曲礼一皆尚西之谬。此虽史文阙略。并不知何时刊正。而宋代沿之。有明之嘉靖成之。其所革者在曲礼。而其所沿者在燕射诸礼。一革一沿。未有非也。若夫偏歧一致。似乎碍观。而礼仪所在。有至奇而实至平者。此则非寻常耳目所可拘矣。或曰汉元始仪。但合祀天地。并非两郊分祀之礼。且庙位设主。考西妣东。则尚西有据。而不知合祀所尚。与分祀同。未有合祀遵曲礼。而分祀反有异者。至考西妣东。此是恒坐。即祭时无主席配位。而郊则俨有主配。两当照顾。岂可不主向而主坐如故。若谓唐开元礼。地坛南向。而配位东设。宋政和礼。地坛北向。而配位西设。皆无所误。惟明嘉靖间。有司误据尚右之义。而以右为东。则嘉靖所因。与有司之误据。皆不可知。而上东则不误也。上东不误。则他制非所据矣。窃闻同馆诸官。各有所议。其议改设者。未归画一。而议仍旧者。又争之不尽当。一经同异。则龂龂两端。必致水火。因敢申末议。而录为一通。以俟裁择。
顾栋高曰。北郊配位之议。学士徐干学韩菼皆主改正。以西为左。议上。久不决。时翰林中多有持两端者。特觇 上无改意。而仍旧制。则又无说以为解。检讨毛奇龄。受学士龚鼎孳指而为此议。龚乃昌言曰。仍旧贯。何必改作。遂罢议。
请立雩坛疏乾隆七年
御史徐以升
窃惟尧水汤旱。圣世不免灾异之乘。祷雨祈晴。古来原有特举之礼。我 皇上旰食宵衣。勤求民瘼。今岁春夏以来。畿辅地方。偶尔雨泽愆期。原非遽称灾异。而深宫斋祷。默致精禋。 恩旨频颁。大沛解泽。并 命礼臣设坛。虔诚祷祈。仰见 圣主如伤念。为民请命之盛心。臣窃以为祀典所在。有亟宜修举者。按春秋传曰。龙见而雩。古者有雩祭之典。所以为百谷祈膏雨也。礼记祭法曰。雩禜祭水旱也。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是为常雩。乃若偶逢亢旱。则又有雩。周礼稻人。旱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