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沐尝行之者。其后坏七艘于福山岛而罢。子能保其不坏乎。曰此其偶然者耳。元固终始于海运者也。其运之少者。至元二十年。四万六千五十石。至者四万二千一百七十二石。递加至于天历元年。运三百二十五万五千二百二十石。为至多矣。其耗失乃仅二万九千余石。核而计之。固百分之一也。其同时梁梦龙之运。又何以利耶。今南漕由江南河而运河。水漂石激。利害恐亦相当矣。即或虞其万一。何不效沈廷扬蹔试之法。以苏松二府之米试之。利则再进。不利则退。吾知其所谓朔行而望至者。非欺也。夫所谓转输不必置仓者何也。江西湖广之米。仍令旧船运至清江浦。须于水次。若刘晏所谓歇艎者。于是用一人一日运七百五十石米之法。以避黄河之险。其说始于董抟霄。而吾变通之。其法人分十步。一里置三十六人。十里三百六十人。则百里仅三千六百人耳。其米则以布囊盛一斛而封识之。人负一囊。十步而更。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日行一千五百回。轻行四十二里。重行四十二里。一斛之米。仅五十余斤也。负五十余斤之米。而日行八十四里之路。虽匹夫之力之最下者。亦堪之矣。若一人不给于运。则用加耦之法。二人为耦。递加而至于四十耦。则一日可运六万石矣。又百步则置一兵。五里则置一千总。以约束之。若其加耦者。亦加官与兵焉。一日人给银四分。则百里之远。百万石之米。其费止需银二十万两耳。计清江浦至杨家庄口。其路仅百里也。江西湖广两省之米。仅百余万石也。用此法以达于杨家庄口。而以小船接之。则[漕](糟)艘虽不必至河。而运通矣。度此年所制拨船。无虑二三千只。今江南大吏。又造一千只。一船载三百石。则百万石之米。运之有余也。如此则不必置仓而转输便矣。
难予者曰。转输费矣。子何不一于海运。顾为此策也何居。曰自李家楼决口以来。淮扬徐三郡被水之民。业已不惜帑金而赈之矣。明岁青黄不接之时。则又困饿如故。或习而为非。此亦事之不可不虑者也。吾尽驱之以为吾用。民既得食。而又可藉其力以通运。非惟漕之利。抑亦民之福也。难者又曰。子欲以饥民运米。是犹委肉于饿虎之喙也。不虞其剽窃乎。曰吾之为此策也。正以虑之也。夫民岂不知国家之法之不可逭哉。而甘于为非者。求生不得也。既生矣。而又必生事以罹法网。虽愚者不为也。若不以之运粮而给之食。则其计真出此矣。将舟行遂获免乎。且人与人鳞次而更疾如风雨。而又立官与兵以为之监。虽欲为不肖之事。亦无间矣。三者或不能无剽失耗折之患也。则又行采买之法焉。亦不必别筹经费也。既省运丁口粮。即以此银籴米麦杂粟于关东。及近畿之省之年谷顺成者。可得数十万石。以补三者之不足焉。诚如是。则不滥费。不更张。令下如流水矣。此吾所以筹改运之策。万全无弊而可行者也。夫然后乃言治河矣。
内惟海运行有成效董抟霄之法则前人已有驳其难信者改小粮船鄂文端阿文成朱义乌皆主之非仅为河道不通时言也集思广益是在于参伍折衷者
请罢长运复转运疏顺治十一年
漕运总督蔡士英
臣闻无百年不敝之法。亦无敝而不可变通之法。譬之终岁之衣。不补则破。十年之屋。不修则坏。况乎法立而弊生。弊生而蠹积。因循至数百年。犹不知所变计。其流将何底乎。臣膺漕务重寄。受事以来。食息起居。不敢一刻即安。昼夜行催各省粮道。征米登廒。无误开兑。今据各属呈报应兑之米。已尽储水次。而受兑无船。在在皆然。夫米与船均为亟之务。使有米无船。凭何输挽。臣辗转无计。穷极思通。惟有罢长运以复转运之一法。长运罢而刁军之积弊可剔。疲丁之困苦可苏。转运复而迟滞之阻害不滋。挂欠之追呼不扰。诚欲挽迟为速。杜欠为完。计无有出于此者。若狃袭成法。臣即智尽力竭。止能晓夜檄催。今各卫穷丁。寥寥无几。每一佥运。皮骨皆枯。迩年虽给官银修造。无如转徙逃亡。无承受之人。是以迄今造报无成。此臣在江西所目击者。至于抵通逋欠。臣查历年积数。几三百余万石。虽监追累累。并未闻补偿如额。今日之功令。何等森严。岂诸臣不欲遵奉力行。实穷于法敝已久。无可如何耳。穷则变。变则通。正此时漕事之谓也。第变法之议。骇人听闻。起人疑畏。况事当创始。布置不易。臣亦何乐而为此。特念 朝廷既以重大之务。责之于臣。断不敢相沿苟且。贻误公事。但舍转运一法。别无神输巧运之奇。虽添设粮道多员。亦仅能催征粮米。究之疲残之运丁。不能使之尽充卫所也。阻滞之漕船。不能使之速归水次也。枯涸之河道。不能使之通行无碍也。狼狈至是。而犹然胶柱鼓瑟。将见流弊日甚一日。而迟欠亦日多一日。是以万分紧急之京储。竟以无可如何听之矣。臣一片愚衷。上为军国计重大之务。下为运丁纾积世之苦。万不得已而思变法。非得已而好为新论也。伏乞 下该部。及诸大臣会议。如果隔碍难行。臣亦不敢谬执己见。倘有可采。使行之有当。是则数百年积弊之漕政。一旦而有起色。庶几不负 皇上委任之恩。而臣亦得少图报效于万一耳。臣请先言长运之害。次析转运之利。更详条所以经理转运之目。不惮烦琐。敢为 皇上陈之。
一曰长运久困之害。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