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年
广东总督鄂弥达
粤东地方。山海交错。民俗刁悍。贫苦者多。所以小民惟利是图。每于封禁之矿山。潜往偷挖。甚至贩私盗窃。毫无顾忌。虽因习尚浇漓。轻蹈法网。亦由无田可耕。无业可守。遂致渐流为匪也。臣自抵粤以来。将奉到历次 谕旨刊刻遍示。晓谕劝导。并严饬该地方文武官弁。时加巡逻。勿任矿徙聚伙偷挖。臣随行查各属旷土 。及实在无业穷民。已据各属报到二千余户。正在商酌安插。荷蒙 圣主垂念。 钦差礼科给事中徐杞。偕臣等悉心办理。亲历山。遍行查勘各处矿硐。皆属封固。硐口蔓草丛生。无偷挖之事。惟是无业穷民。若不悉心调剂。使其衣食有赖。难保后来不蹈故辙。查肇庆府大官田地方。新设鹤山一县。及附近恩平开平等县。现有荒地数万亩。以之开垦耕种。安插贫民。最为相宜。臣上年曾委粮驿道陶正中料理新县城工。兼令查勘荒地。现据丈出荒地三万三千余亩。查业户每耕地百亩。须佃五人。此可安集佃民一千六百余户。恩平开平荒地甚多。不止一二万亩。现今丈出五千余亩。尚未及四分之一。因该处地广人稀。虽有藩库垦荒银两。莫肯赴领承垦。臣等谕令有力商民。招集惠潮等处贫民。给以庐舍口粮工本。每安插五家。编甲入籍。即给地百亩。复念各佃远来托居。虽有可耕之业。仍恐日后予夺。凭由业户。不能相安。应为从长计议。凡业户领田百亩外。并令各佃俱带领地五亩。一例纳粮。永为该佃世业。田主不得过问。庶佃户稍有余资。无偏枯之叹。亦可无逋租之虞。今惠潮二府贫民。就居鹤山耕种入籍者。已有三百余户。现在陆续依栖。日益增聚。兼闻先到之人。安顿得所。无不踊跃趋赴。其各属未报贫民。亦必陆续报出。其高雷廉等各府州县可垦荒地。容俟一并丈出。设法安插。使穷民皆有恒产。足以资生。不数年间。野无旷土。地无遗利。全粤深山穷谷。无复有失业游手之民。风俗美。夜户不闭。地方官民。均感 浩荡洪恩于无既矣。
粤东开垦事宜疏雍正五年
两广总督阿克敦
伏念 盛世户口滋蕃。惟垦荒可以足食。钦奉 上谕令督抚悉心劝导。寔力遵行。但粤东劝垦之条屡颁。报垦之数无几。民多观望不前者。其故有四。一由豪强之占夺。一由胥吏之需索。一由资本之不敷。一由土瘠而畏日后之升科。以上四条。百姓之观望不前者在此。而所以劝导之方亦即在此。劝导之方有五。一定疆界以绝争端。一禁需索以宽民力。一借籽种以助农工。一轻升科以示优恤。一广招徕以尽地利。如此则民无观望不前之心。而报垦者自必接踵而至。更有请者。劝惩之法不可不讲也。其要有二。一荒田既垦。其利在民。升科之后。倘遇歉收。或避税他往。其责成则又在官。故官之劝垦不力者。职由此耳。今宜明示劝惩。如州县官能劝垦十顷以上者。纪录一次。多者计筭加级。现任官能捐籽种牛具。垦荒至三顷以上者。纪录一次。多者计算加级。倘劝垦不力。废厥职守。即据寔参处。则官知劝惩矣。一凡富厚有力之家。率先遵奉。以开垦之多寡。分别奖励。如垦至一顷以上。该地方官给赏花红。二顷以上。给赏匾额。五顷以上。照终身力田老农例。 题请给与八九品顶带荣身。则民知自奋矣。臣查粤省。在在俱有可耕之土。而惟惠高雷廉四府。荒地更多。复面令各知府详议。随据议覆前来。与臣所见无异。臣与署抚臣常赉面商。亦谓于地方有益。谨缮折具奏。伏乞 敕下议覆施行。
条陈广西垦荒事宜疏
广西巡抚李绂
题为 国家生齿日繁。边方既庶宜富。敬陈垦荒事宜。以尽地利。以遂民生事。臣伏见 本朝深仁厚泽。浃于四海。 圣祖皇帝。爱育黎元。太和保合。至六十余年。天下民人。较之康熙初年不啻加倍。我 皇上视民如伤。务农重谷。期与天下共登富庶之休。 御极以来。亲耕藉田。举行旷典。 恩谕每州县岁举老农一人。给与八品顶戴。又 命督抚以下。倡率守令劝农。以视虞书六府。周官八政。巍巍乎二帝三王之盛治矣。臣奉 命镇抚广西。莅任以来。仰体 圣心。日以民事为念。窃思民为邦本。而食为民天。民食苟不敷。民生何以遂。广西古之荒服。土旷人稀。近来生齿渐繁。土宜加辟。而荒芜尚多。虽劝垦之令日下。升科之文日上。而民鲜藏。地有余利者。则垦荒之道有未尽也。臣细思地不加辟其故有六。山溪险峻。猺僮杂处。防范不严。则成熟之后。多遭盗割。种植徒劳。一也。民性朴愚。止知滨江有水之地。易于稼穑。不知兴陂池水利。遂使高原可耕之土。弃于草莱。二也。止知水田种稻。不识旱地可种杂粮。三也。水耕火耨。烧荒薙草。古有粪田畴美土疆之法。而粤民不知。每耕薄地二三年后而去之。又历数年。地力既复。然后再种。致多荒土。四也。出产惟谷。纳赋需银。差徭随田而起。恐贻后日之累。五也。良懦垦熟。而豪强认占。势既不敌。官莫为理。勤而无所。恒有悔心。六也。此垦荒者。所以裹足而莫前也。臣请于属员中遴选能员。专司其事。相度宜垦之地。移营拨汛。俾有恃无恐。则盗割之患绝矣。或引泉于山。或堰水于河。使旱地皆存灌溉之利。则高下皆可耕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