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394页

除。以苏民累。合行仰抚属官民人等。一体通知。亦见本部院惓惓为民至意也。
革场税疏贵州通志 
阎兴邦
贵州一省。旧设贵阳安顺普安镇远四大税。又有永宁毕节乌撒鸭池四中税。皆载在经制。可考者也。后伪逆占据。横征苛敛。遂设立各山场小税名色。深为民害。我 朝辟黔之初。钱粮需用繁多。踵而未改。穷乡僻壤。在在有税。岁额多者百余两。少者拾数两不等。皆于岁初。臣衙门印发循环簿。责令征收足额。按季报查。但黔省羊肠鸟道。舟车不通。凡有货卖。皆肩挑背负。为数无多。一线大路。已纳税数次。及其今日赴此扬。则此场税之。明日赴彼场。则彼场又税之。展转交征。资本易竭。势必裹足不赴。收税之官。虑正额不足。或称贷以完者有之。或苛索以充者亦有之。以致山僻民苗。数年不能易衣。终岁不得食盐。商民实为交病。而税额恐终至难足矣。
臣思各省商税。唯关津有征。至于城市集镇。唯取牙帖小税。未尝征商贾也。独黔省弹丸残区。沿途大税。不为不密矣。而复及山场。琐征负贩。于 国体为不宜。于民生为大困。臣愚以为除四大税。四中税。再如稍接江干。可通商贾。如乌茶渡等六小税。及思南之盐税。新疆平大黔三税。俱应照旧征收外。其余各府之二十七小场杂税。应自本年为始。一概停止。不得仍存税场名色。庶便民生。臣非不知黔省钱粮。仰给外省。本处搜括之数。未可轻言裁减。然 国家用财。取之有道。似此无艺之征。去之唯恐不速。且计一年所入。不过一千六百余两。在 朝廷捐之。仅同涓滴。而深山穷谷。贱贾愚苗。皆永戴  皇仁于无穷。所捐甚小。所得至大。臣受  恩深厚。身任岩疆。实见不便于民之事。不敢因循缄默。贻误地方。既据该司呈详。造具清册前来。臣谨会 题。伏祈  睿鉴。
书韩中丞请免省存余耗疏后 
蔡方炳
尝闻汉臣不加赋而国用足之语。与唐史进羡余以媚君上之事。每讶其不伦。而犹幸近世无此举动。今读韩公请免省存余耗一疏。乃知人臣心术不同。古今殆如一辙也。夫粮之有耗。朝廷明禁之。旗丁阴索之。方且禁之不能。而忽明开一例曰。有旗丁勒索未尽之余耗。可佐司农军饷未足之急需。旗丁闻之。将执此为例。曰。粮之有耗。朝廷实闻之。非私也。于是耗赠几同正供。可以勒索而无忌惮。设更有州县额外加征。亦得援以为例。曰。朝廷固取省存之耗矣。则所谓禁勒耗。禁滥征。止成具文而已。原夫始事者之心。岂真采汉臣遗意。仿唐史余风乎。特未深思其害焉耳。予因是而推之。如役田花利也。学租银两也。并征充饷矣。亦曾思二项田亩所始乎。因差役烦重。于里中富人。捐资置田。公收租米。除完纳正供外。以田中余利。津贴里中役费。诚有合于富者输财。贫者输力之义。今乃以役田花利。归之公家。在承役者津贴无资。固已苦矣。而每亩需纳花利银七钱。一亩所入。完去粮折。安得有七钱之余。里中岁岁赔累。遂以昔日好义之人为罪府。谓苏吾困者。适以重吾困者也。学田之始。亦当日上台有司。敦崇学校。置田收租。除完纳正供外。以田中余利。为修葺考课之需。并以助给诸士之极贫者。后人不体此意。徒饱蠹腹。则清理之俾复旧制可也。即不然。犹饩羊空存可也。今亦征学租以入公家。学役不能赔纳。势必取盈于佃户。佃户畏累。则弃田不耕。田不耕。则不特学租无办。而正供亦将缺额矣。夫举一事。必当思其后日之为民害与否。且当思此项所从来果为公家当取之财与否。使为公家应取之财。久当入之额赋。其不入额赋者皆。非公家所得取也。特因司农仰屋之时。故言利之臣。进此多方搜括之术。得韩公以救其误。  圣人在御。仁政旁流。当不惜幡然反汗。必且有继余耗而议革者。予故僭引其端。以备当事之采择焉。
卷三十三户政八赋役五
论役法 
陆陇其
差役雇役。各有利弊。傅承问有疏。言差役之善。雇役之不善。至详悉矣。然良民之畏役已久。惟游惰之民。乐于为之。欲禁乐者之不为。而驱畏者使为之。此势之至难也。此法行。势必良民阴雇游惰之民。在官以为差役。在民则仍雇役。特官雇与民雇殊。而游惰之民。充役则一。且官雇则有定额。民雇则诛求无已。其或犯法。究及雇者。利则归于游惰。害则及于良民。其为弊更无穷。此熙宁元佑大臣。所以各持一见而不能定。论治者止可因其弊之最甚。而稍通融之。难以一论也。周礼有转移执事之游民雇役之法。恐不待后世而始有。大抵治之得失在官不在吏。官诚贤则虽雇役亦足以为治。官诚不贤。则虽差役亦足以生奸。读此疏者。知雇役之害。而谨防之可矣。若欲举其法而尽变之。亦未易言也。至疏中云。原设工食。除冗役扣解充饷。而所者仍给见役。此亦可商。今赋役书所载各项工食。皆民之雇役钱也。如役当。则此工食固应给役。役不当。则此工食应还之民。或即以补现役之不足者。若扣解充饷。是朝廷既役民。而又得其钱也可乎。先生一时之言。未虑及此。敢僭论之。所以推广先生忧民之心也。
田役 
储方庆
今天下止有限役耳。安得有限田哉。然观今日限役之法。而叹昔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