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窃为智者不取也。一邑如此。州郡之与都会。可推而及焉。惟执事不以常人自待。 国与民交相庆也。死罪死罪。
卷十九吏政五考察
部刺史日知录
顾炎武
汉武帝遣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倍公向私。旁谄牟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削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则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怙倚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又令岁终得乘传奏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元城语录汉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秋分行郡国秩六百石而得按二千石不法其权最重秩卑则其人激昂权重则能行志本自秦时遣御史出监诸郡。史记言。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罢侯置守之初。而已设此制矣。汉书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而朱博以汉家故事。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胜。于是罢州牧复置刺史。后汉书刘焉传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刺史威轻建议改为牧伯请选重臣以居其任从之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刘昭之论以为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秩裁六百。未生陵犯之衅。成帝改牧。其萌始大。唐戴叔伦抚州刺史厅壁记云汉置十三部刺史以察举天下非法通籍殿中乘传奏事居靡定处权不牧人合二者之言观之。则州牧之设。中材仅循资自全。强者至专权裂士。新唐书李景伯为太子右庶子与太子舍人卢议今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刑赏使授非其人则权重衅生非强干弱枝之谊愿罢都督御史以时按察秩卑任重以制奸宄便繇是停都督然后知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而今之监察御史巡按地方。为得古人之意矣。又其善者在于一年一代。夫守令之官不可以不久也。监临之任不可以久也。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故一年一代之制。又汉法之所不如。而察吏安民之效已见于二三百年者也。唐李峤请十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使其亲至属县或入闾里督察奸讹观采风俗此法正明代所行若夫倚势作威。受赇不法。此特其人之不称职耳。不以守令之贪残而废郡县。岂以巡方之浊乱而停御史乎。至于秩止七品。与汉六百石制同。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金华应氏曰。方伯者。天子所任以总乎外者也。又有监以临之。方伯权重则易专。大夫位卑则不敢肆。此大小相维内外相统之微意也。何病其轻重不相准乎。夫不达前人之法之意。而轻议变更。未有不召乱而生事者。吾于成哀之际。见汉治之无具矣。
唐自太宗贞观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帝亲自临决。牧守已下。以贤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其流罪已下及免黜者数百人。已后频遣使者。或名按察。或名巡抚。至元宗天宝五载正月。命礼部尚书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此则巡按之名所繇始也。开元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其后或请专择守令。停采访使者。姚崇奏曰。十道采访使犹未尽得人。天下三百余州县。多至数倍。安得守令皆称其职乎。
于文定笔麈曰。元时风宪之制。在内诸司有不法者。行台御史劾之。即今在内道长。在外按台之法也。惟所谓行台御史者。竟属行台。岁以八月出巡。四月还治。乃长官差遣。非繇朝命。其体轻矣。明代御史总属内台。奉命出按。一岁而更。与汉遣刺史法同。唐宋以来。皆不及也。唐中宗神龙二年遣十道巡察使诏二周年一替 韦忠谦言御史一出当动摇山岳震慑州县明代多有其人
金史宗雄传。自熙宗时。遗使廉问吏治得失。世宗即位。凡数岁。辄一遣黜陟之。故大定之间。郡县吏皆奉法。百姓滋殖。号为小康。章宗即位。置五路提刑使。此即今按察使也
汉时部刺史之职不过以六条察郡国而已。不当与守令事。三国志司马宣王报夏侯太初书曰奏时无刺史但有郡守长吏汉家虽有刺史奉六条而已故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法吏不成臣其后转更为官司耳故朱博为冀州刺史。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鲍宣为豫州牧。以听讼所察过诏条被劾。而薛宣上疏。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翟方进传言。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自刺史之职下侵。而守令始不可为。天下之事。犹治丝而棼之矣。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谕按治江西监察御史花纶等。自今惟官吏贪墨鬻法及事重者如律逮问。其细事毋得苛求云。
秦置御史以监诸郡。汉省。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