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208页

间隐伏十弊。重为国计民生士气吏治之患害者匪浅也。十弊云何。其一海内幅万里。以极南之人遇极北缺。极西之人遇极东缺。路途甚有在七八千里外者。纵令妻子眷数至少。亦且不下八九口十余口人。况等而上之。自二十口以至三十口者往往有之。即初 赴任而费已不赀。又无论岁中必一一探候父母顾盼全家之费矣。方其积年往来京师。非变易产业。便借贷亲知。不但科贡从寒士出身为然。即荫生捐纳。亦往往一赴远任。即债累满身矣。夫甫入仕途。而有满身之债负。虽欲廉以官。而不能自遂其本心。官一不廉。而害不且隐中于国家欤。其二吏为士民师表。首宜使之敦崇教道。作风化之倡。今有如两亲已老。更无昆弟。而一选远地。即平日至性天成之士。不能不违其本心。而离亲独往。当亦非 国家教孝之道也。其三一选远方。语言不通。官民上下之情。俱赖通于积年供役之侍吏。虽至明者。初至必受蒙笼欺诈之弊。更若书生即终一任。而上下均受其愚弄者。难以意量。是官与民俱受害也。其四南北风气殊。一选远地。往往饮食起居不宜。有去以十余口而归仅四五口。甚且有本官不免者。是害在身家也。其五则路途一远。行程必淹滞时日。即旷废职业之弊多。是害在废职旷业也。其六一选远地。新旧相接。当不能一一交手。中间必加一署事之员。即此地之百姓。隐受其弊者。其端必众。是害在百姓也。其七本官有长路跋涉之苦。是害在本官之劳于无益也。其八本衙之役胥。有远接虚耗之费。是害在本官。又被于本衙役胥也。其九则属在大吏。夫马骚扰之费。即不可言。是害在驿递也。第十则吏之能奏善治者。由于洞悉地方之利害情形耳。地境一远。一切事情。素不能知。必当官而后问以知之。问果能尽此邑之情形乎。且边缺升转。大约在三四年内。故远任之员。至有官阶已转。而尚不尽悉其州邑之情事者。此之为弊。又可胜言哉。欲变其弊。初无难事。亦祇依三单之法而善行之。即以十五省分南北中为三单。北单盛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五省。中单江南浙江江西四川湖广五省。南单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五省。除督抚特差。边将重任。司道府尹大寮。但论才识。不分南北外。其余文自五品以下。武自四品以下。三单各自论俸。不得以极南人任极北缺。极北人任极南缺。惟是中单尽可通融。然通融者亦止于千五百里。甚至二千里为度。亦不可过于此限。庶几公私尽便。中间暗收无穷之利耳。且古不但不避近省。亦且不避本省。无论昔之鲁人仕鲁。齐人仕齐。古有故事。又无论昔之朱买臣张镇周皆守本郡。范文正公昔亦曾守苏州。前代更有成例。不一而足。且如 本朝北京人皆仕 王朝。各省中式武科。与行伍大小武员。本省无不任其试用。亦不闻尽属扶同徇私。情法拘碍也。即盛京而天下可推。即武员而文员可推。即前事而后事可推。况下至佐贰。不过分令长之一臂。更至仓巡。其实下同役胥里正。而必隔省除授。迁转于越省数千里外哉。故文官五品以下。武员四品以下。即不遇本省应得之缺。以千百里为衡。而佐贰以及仓巡。则应止以五六百里内外。为衡斯情理允协也。
书雷顾二给事监掣疏后 
蔡方炳
掣签之法非古也。起于明万历。营私择地。属托公行。始变此法。一时之营求请托。廓然风清。沿及明季。掣签之中。弊复繁丛。 本朝遂分满汉监视。不独授权于选司。廓然风清。于斯为极矣。初犹止行于新授。今则兼行于升补。且满汉堂司监掣之不足。而益以科道之监掣。廓然风清。于斯更无遗憾矣。夫仗一竹之无知。为官员绝趋竞规避之巧。为铨衡释恩怨异同之衅。岂不甚善。然念及为地择人。为事择才。则诚有难于举措者矣。夫满汉监掣。科道监掣。法已最密。而纠铨弊者尚累累见告。不得已。乃欲并吏部资俸之册。亦得职掌以穷其弊。以是为穷弊则可。若以是为用人之要务。即按册而稽。万无一弊。犹是宋臣所云执簿呼名。一吏已足之谓也。夫未得用人之益。且先除用人之弊。故不得不凭掣签。然以掣签为凭。岂得人人与地相宜。惟督抚于群有司明试之后。所见必真。题请调补。正宜覆允。或谓督抚所请不足信。是必其人之不足倚仗也。若果不足倚仗。即当更易其人。否则既任以一方之事。而不得更置一方之才。分猷无人。提挈不应。何从展布乎。今朝廷以为欲得其益。先除其弊。故萃精神于监掣之中。行见用人之弊绝。必将课用人之益矣。
吏治因地制宜三事疏 
陶正靖
臣惟守令为亲民官。而令之于民尤亲。闾阎之疾苦。必由令而上闻。朝廷之德意。必由令而下达。其秩虽卑。其责至重。劝课之方。必须曲尽其宜。未可以苟且概施也。臣少历四方。于南北吏治之难易。有慨于中。请敬为  皇上陈之。盖北省俗醇而事简。赋少而易输。州县治事。自辰迨午。则案无牍矣。南方俗漓而事繁。赋多而易逋。讼师衙蠹。奸弊百出。自非精敏强力之吏。鲜有不困者。故近日督抚所定冲繁疲难之缺。北方之兼四项者。仅比南之兼三。北方之兼二项者。仅比南之简缺。此其大较也。若夫劝课之方。必足其财用。乃可以杜其侵渔。优其迁擢。乃可以鼓其志气。今养廉之典。卓异行取之法。固已具备。而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