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145页

万世无虞。嗟乎。太宗未行师古之策。故说者云然。太宗行师古之策而受其害。则说者不复云矣。夫国虽百里。其主得操赏罚生杀之大柄。则与天子同也。今匹夫匹妇之含冤。朝告于天子而夕罪其吏矣。如师古之策。即云不足以长乱。国小。则值王室之变。藩卫天子而不足。而主不贤。祸及民生而有余。以一眚之故。天子遽废其君。绝其世。非所以议功议亲也。以议功议亲之故。而使匹夫匹妇之冤不得伸。岂王者不使一夫失所之义乎。然则封建之不可复无大小一而已矣。吾故曰唐虞三代之封建。天也。秦之废封建。亦天也。汉唐宋元之末。海内分裂。雄割据。皆自相攻杀。合于一而后已。天不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不当尧舜禹汤文武之时而议封建。是欲使天下之民无孑遗也。岂天道哉。
井田论绿野斋文集 
刘鸿翱
三代封建井田之制。后世谈治法者皆惜其废。然自秦历汉唐宋元明。非无英君懿辟。有志复古之主。而卒不能复。夫封建之废。人主有太阿独运之便。柳宗元曰。私其一[己](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井田下有利益于民。上无害于君。而亦不能复。盖其势有不行者矣。论者曰。复井田必夺富民之田以与贫民。富民不服必生乱。苏眉山曰。使富民皆奉其田归公。计为川为浍为洫为沟为遂之繁多。必塞溪墼。平涧谷。夷邱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陇。穷天下之力。端力于此。不治他事而后可成。井田成。民之死骨已朽矣。余谓民即不劳不死。其势亦断不可行。何也。古者王畿方千里。公卿大夫元士采邑毕在其中。公侯伯子男附庸皆方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等。有卿有大夫有上士中士下士。其所食之田。不过如今之村堡。民之力穑以奉其上。略如今富民之佃。而又大半世禄。高曾祖父。与民相依为命。地狭则措理易周。情亲则甘苦不忍以自私。又择民之耆德。为比长闾师里宰党正。岁时简稼器趋耕耨。无异父兄之督率子弟。故上以诚爱下。噫嘻之诗曰。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下以诚戴上。大田之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下乐而颂声作。故可行也。自秦并天下。罢侯王。置郡守。州县之大者。兼古方伯连帅之封。小者亦在五等之列。令之不常如传舍。吏胥士人耻为。民之狡滑嗜利者应役。是时而行井田。地既辽阔难周。令与民情又而不亲。约一县之众不下数十万户。民之二十受田六十还田者日可数百人。令之精神不足以给。必假手于吏胥。财多者得肥饶。财少者得硗薄。舞文弄法。讼狱繁兴。从殷之助。则防民之自私其力。从周之彻。则遗秉穗皆干罪戾矣。岂不殆哉。且夫蚩蚩之氓。日尽力乎南亩。一闻官府之命。则骇汗不知所为者。此后世之民情也。悍吏之催科。嚣奔逐。而民犹有恃者。国家一定之赋。纵浮收倍取。民犹得食其所入之余也。若井田行。则民之有田无田。皆悬诸令与胥吏之手。民不得而自主之矣。如何其可行也。张子欲买一方之田。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重本抑末。以示可行。夫张子井一方之田则可。如合通邑大都之田而井之。欲保弊之不丛生。虽张子不能。何者。井田第可施于私土子民之世。封建废而井田断不能复矣。如曰复封建以复井田。而国家之治乱。又不在乎此。故君子勿取于泥古也。
限田论汉史亿 
孙廷铨
哀帝初行限田之制。王侯已下至庶人。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过科者没入县官。此其议本于董仲舒。欲以抑豪强。塞兼并。少近古井田之意。为论甚美。而卒难施行者。以远于人情也。盖上世朴未散。万法相维。故其君可以众建而不争。其民可以耦耕而不乱。至周衰霸起。而古法已尽废矣。况又数百年。欲则古昔而为治。固未有万法俱废而一法独立者也。且如天壤之间。山高泽深。二气之能。寒火热。一人之身。股长指短。万象之表。鹄白乌黔。极其不齐之数。至于倍蓗无算。固孟子所谓物情者也。今夫生民之有豪强贫弱。亦如是焉矣。天地得其理。则纷纭万感而胥育。王者平其政。则参差品而皆安。故夏殷之末造。井田无改。而桀纣之民贫。汉之初兴。阡陌亦无改。而文景之民富。在所以抚驭之者而已。固不必其齐同也。况当军旅灾祲之余。民有非业之作。 野有不耕之田。欲驱天下而归农。苟有辟草莱以赡国赋者。惟恨其少。及其易世。各有分土。蒙业而安。遂欲裁多就寡。摧强为弱。为此纷纷者。贫者固怀非望。富者亦有何辜。非王政之平也。夫人情骤见倾夺。必不甘弃其所有。此不肯瓜分移寄。徒应空名。则必有攘夺矫虔。适资暴吏。而民始胶胶然乱于下矣。夫为治不本人情而好为高论。动以法古为名。甚则为王莽。不甚则王安石。祇以厉民而已。曷足尚哉。
偶记 
陈鹏年
秦之暴不在长城。隋之恶不在敖仓。元之乱不在治河。安石之虐不在八股。惟其人既得罪万世。则虽有功于天下者。世亦且罪之。故为治当正其本而务其大。
识远则量大。虽至可震衒之事。视若寻常。其实原亦寻常也。武侯以王佐才。受顾命之重。但云先帝知臣谨慎。曹彬下江南。凯还时。但云至江南勾当公事回。昔人有德政。致猛虎渡河之异。对君问。但云偶然耳。今人梦得一钱。至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