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137页

法。则西北旱田其利亦何减于东南。何则。西北诸州。其地之广轮。既数倍于东南。且谷之种类繁多。有宜五种者。有宜四种者。有宜三种者。周原膴膴。土厚而水源深。其肥沃比东南之涂泥。又奚翅倍焉。所患者惟水与旱耳。沟洫修而水旱有备。则西北诸州。岁之所入。非徒不减于东南。且什伯而无算矣。或疑井田既废。欲复遂人之法。势有所不行。是又不然。夫善复古者。亦师其意而已矣。观周礼遂人之法。原与稻人行法不同。稻田不可一日无水。故以潴蓄之。以防止之。以遂均之矣。必以列舍之。而后以浍写之焉。旱田则潦之为患者十之六七。旱之为患者十之二三。故遂人五沟之大小不同。其实皆沟也。揆先王为沟洫之本意。第欲使水多之年。水行沟中而不泛。水少之年。又可畜沟中之水以滋田耳。今第相其地之下者以为行水之区。又相其地之最下者以为畜水之所。疏其节而阔其目。不用尽复古沟洫之制。而已获沟洫之利矣。然此非可以旦夕期也。又非一二人可以集事也。其道在以治地之法。责成有地治之官。今之邑令州牧。即古乡遂之吏也。三年大比。课其事之成否。果有明效者。大吏以闻。或加秩。或赐金。而毋易其任。其未效者。亦且课督之。以观其后。果无状。乃斥去之。其工程尤大者。官为民治之。其小者则劝民自治。如此则吏思效忠。何患不可与图事。民争骛利。何患不可与虑始哉。夫今之为吏者。多置西北沟洫之政于不讲。其讲沟洫者。又第知有稻人之法。而不知有遂人之法。此西北所以岁比不登。民苦乏食也。臣故因周官而推论之如此云。
进呈经史说 
齐召南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三代育才之制。散见礼经。后世进士之名。昉诸此也。然考其序。则由太学而升。考其期。则通乡学计之。以九年大成为限。考其所业。则诗书礼乐为亟。所谓歌永其声。舞动其容。固不仅习其篇章已也。书始于点画形象。而极于疏通知远。礼始于洒扫应对。而要于恭俭庄敬。其习之也久。其由之也熟。是以筋骨强而血气和。知识开而精神聚。道明德立。足备国家任使。匪直以词翰之工而进之也。其论之也自大乐正。由其人教。即由其人举。情习而亲。夫岂无阿比之嫌。先王以为择贤而授诸权。不庸复疑其私。核实而征其素。不使摸索于不可知之域。体之以至公。而责之以至明。士于是乎服其教而壹其趋。此教之所由成也。升诸司马。孔氏引周礼释之。是已。抑古之学者。文事武备。未尝不兼。故文王世子篇。有春夏学干戈之文。则射御之事。自始生而志之。乡学而肄之。故文武惟其所用。公卿即为将帅。沿至两汉。此风未泯。刺史守令。多能以武节着。保障一方。不烦征调。则犹先王之遗泽也。科举之学兴。士专于揣摩剿说。读经辄从删削。经义尤多假倩。而实学微矣。其聪敏者。不过二三年。已能工文词。取科第学。欲速之敝。中于人心。而知类通达强立不回之士少矣。文体代变。司教者与持衡者。各拘所好。往往背驰。士乃靡所适从矣。文武之判。自六朝以后。渐不可复。国家之经费。由此日繁。而缓急或亡足恃。斯岂生才之不如古哉。由教之失也。夫士不素养。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人才不素具。而欲以兴道致治。犹为巨室而乏梁栋也。成材之道舍经术无由。治经之方惟实得为有用。故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亦思所以致其实者而已矣。
进呈经说 
蒋伊
周礼地官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
臣谨案此周制所以教国子之法也。人性之大。分仁知而已。而不能以无偏。所谓至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体其全而不偏者也。所为敏德。即知之分居多。所谓厚德。则仁之分居多。合之孝友顺三行。凡皆于根本之地求之。非徒取其枝叶而已。国学之士。自乡学而升。记曰。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本末轻重之分较然也。汉制。孝弟力田之科。辅之以乡评清议。故教虽不及于古。而人才犹盛。自唐以后。扬言之典弥备。而人才渐衰。明时。罢诗赋词曲之陋。而举归之四书五经。将使人因文见道。得其所性之蕴。而有以施之于事也。其简别颇严。故士犹有敦本务实之思。其后慕文风日盛之虚名。轻改旧制。人才于是乎始坏。臣请备陈其故。明初郡学。学止置廪生二三十人。皆肄诸学舍。阙而后补。人少故择取之也。精试牍少。故学臣得亲第其高下。肄诸学舍。故教官得以朝夕稽考。而不至舍业以嬉。此其制之善。所为隆于唐宋也。迨其后置增广生。置附学生。人数日多。卷帙益繁。学舍必不能容。则不得不听其散处。学臣决难亲览。则不能不有所假手。加以传车周巡。不遑处。其得与诸生相见者。仅试后一旅揖而已。此虽孔孟复生。必无以陶铸人才。此司教之职所以虽勤而实旷也。且夫入学之额既广。则幸进者多。录科之人愈众。则荐名者少。始见为易。而所业不必精。继见为难。且益以滋怠。臣窃计大县人文之地。诸生恒不减四五百人。其能以文词自见。中式及拔贡出身者。不过十分之一而已。其一衿终老者。且十之九。在北方之士。犹能勤苦力作。自谋生计。南方之士。不农不工不商不贾。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