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务一带。距坝稍远。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 圣怀。发帑遴员。授之方略。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万矣。
海河所中受者曰淀河。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自河头至丁字沽。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头。其上游曰东淀。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五六七十里不等。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又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淀河左受者曰永定河。亦名卢沟河。亦名浑河。亦名桑干河。永定之名。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河过怀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高一百四十余尺。倘遇暴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也。按卢沟亦曰黑水河。水色最浊。其急如箭。东决则西淤。忽迁改。前人谓之无定河。自元历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康熙三十七年。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堤堰。疏浚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狼城河。注西沽以达于海。延袤二百余里。广十五丈。 赐名永定河。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惟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泥停。积渐阗淤。曾蒙 圣祖谕旨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修防。不加疏导。淤而南。信安胜淓等淀变为高原。复淤而北。策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与子牙河会。壅阏清流。几无达津之路矣。雍正三年。怡贤亲王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淀泊之用。有翕受之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有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易受。而其患易御。正定顺德广平之有南北二泊。顺天保定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然之妙。纳众流而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可御也。西淀之水。会为一河。分为三汊。而汇于东淀。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阳之道。合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淀。是东淀一区所以蓄直隶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乃永定浊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游之泛滥者将安归乎。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河。引径三角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其北轶。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致迁徙。筹划可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堤日增高。而河亦与之俱长。长河淤塞绝流。三角淀所余无几。于是散漫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家一河。若经汛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杨柳青一带。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过者几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计。唯疏穵长。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杨家河而止。虽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可暂为补救矣。又永定浊泥善肥苗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收数倍。泾水之富关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也。河所经由。两岸洼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高下。开浚长渠。如怀来保安石径山引灌之法。分道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则奔腾之势自减。从高而下。自近而远。一河之润可及十余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奇也。唯在任事者不避劳怨。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淀河之经流曰清河。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三汊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淓河者西派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淓河者东派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任家庄径左家庄泊归石沟河者南派也。沿大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流也。胜淓石沟二河。总归台头一河。经杨粪港而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汊口。计长一百四十里。自永定下流入淀。胜淓河淤而东西二派无下口。张家嘴淤而南派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宽不过二三丈。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决堤九处。各数十丈。文安城郭。宛在水中。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淓河十七里。而东西二派下口遂通。穵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疏浚中亭河四十余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引玉带河水。入台山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