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水河言也。既诺。
然后按日考验。诘其应变之法。试其卷下之能。明功过。勤劳。由是士识官意。官识士心。猝遇险要。应接如环。善乎家令之言兵也。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微乎微乎。神乎神乎。是亦治河之要道也。
治河杂论
张伯行
黄河自宿迁而下。河博而流迅。治法宜纵之。必勿堤。宿迁而上。河窄而流舒。治法宜束之。亟堤可也。又徐邳水高而岸平。泛滥之患在上。宜筑堤以制其上。河南水平而岸高。冲刷之患在下。宜卷埽以制其下。不知者。河南以堤治。是灭趾崇顶者也。徐邳以扫治。是摩顶拥踵者也。其失策均也。
河堤之法有二。有截水之堤。有缕水之堤。截水者。遏黄水之性而阻之者也。治水者忌之。缕水者。顺河之势而束之者也。治水者便之。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惟河欲南而截之使北。欲合而截之使分。以逆天地之气化。而反天地之血脉。河始多事也已。
河南属河上源。地势南高北下。南岸多强。北岸多弱。夫水趋其所下。而攻其所弱。近有倡南堤之议者。是逼河使北也。北不能胜。必攻河南之铜瓦厢。则径决张秋。攻武家坝。则径决鱼台。此覆辙也。若南攻。不过溺民田一季耳。是逼之南决之祸小。而北决之患深。
治漕有八因。因河之未泛而北运。因河之未冻而南运。因风之南北为运期。因河之顺流为运道。因河安则修堤以固本。固河危则塞决以治标。因冬春则沿堤以修。因夏秋则据堤以守。是谓八因。有三策。四月方终。舟悉入闸。夏秋之际。河复安流。上策也。运艘入闸。国计无虞。黄水啮堤。随决随补。中策也。夏秋水发。运舸度河。漕既愆期。河无全算。斯无策矣。是为三策。五行之性。金圆。木直。水曲。火锐。土方。夫水之不可使直。犹木之不可使曲也。黄河九折而入中国。每折千里。此西域之河耳。亦折之大者耳。若自三门七津而下。由安东入海。仅仅二千里而强。不知几百折也。故能盘旋停蓄而不泄。若人之肠胃。然丹田以上多直遂。丹田以下多盘曲。然后停蓄而注于膀胱。否则径泄气射。毙也久矣。黄河之在西域。丹田而上者也。流入潼关。丹田而下者也。故入西域。折以千里计。入潼关。折以数十里计。是注膀胱之势也。每折必扫湾。在河南制之以扫。在徐邳制之以堤。吾谨备之耳。若恶其扫湾。必导之使直。是欲直肠胃。使从管达膀胱也。岂惟人力不胜之。倾岩急泻。是谓敝河。故大智能制河曲。不能制河直者。势也。
黄河险工。当以头年下扫。为次年之防。一年积料。为两年之用。则桑土早备。阴雨无虞矣。慎之哉。
黄河非持久之水也。与江水异。每年发不过五六次。每次发不过三四日。故五六月。是其一鼓作气之时也。七月则再鼓。而八月则三鼓。而竭且衰矣。故万一河势虚骄。锐不可当。我且避其锐气。固守要害。如河南之铜瓦厢。山东之武家坝。徐州之曲头集。布阵严整。三守四防以待之。而姑以不要害之地委而尝之。以分弱其势。持之稍久。水势渐落。复将所委之堤之缺而随补之。刻期高厚。勿令后水再由。如此。则河之攻我也有限。我之守河也无穷。
四防中。风防尤宜慎之。房村决。风涛鼓击不已。黄吕梁以巨舟四十。障于决口。风涛遽静。亦奇事。然河堤千里。舟不及也。古有黄河风防之法。如遇水涨。涛击下风堤岸。则亦秫秸粟。及树枝草蒿之类。束成捆把。浮下风之岸。而系以绳。随风高下巨浪。止能排击束且以柔物。坚涛遇之。足杀其势。堤且晏然。于内排击弗及。丁夫郄于堤外培工。此风防之要法也。捆仍可贮为卷扫之用。有所备而无所费也。
河决之患有二。如上有所决。下无所泄者。曰隘决。不必水抢筑。伏涨落水出。直塞之耳。若上决而下泄者。曰通决。此不可少需。抢筑可也。否则流冲势泄。恐成河身。则正河流缓而淤矣。余于房村。以抢筑法施之。正河即安。
潘公曰。多穿漕渠。以杀水势。此汉人之言。然特可言秦晋以上之河耳。若入河南。水汇土疏。大穿则全河由渠。而旧河淤。小穿则水性不趋。水过即平陆耳。夫水专则急。分则缓。河急则通。缓则淤。治正河。可使分而缓之。道之使淤哉。今治河者。第幸其合。势急如奔马。因而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入于海。淤安可得停。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永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愚按多穿漕渠以杀水势。但不可施之于黄河耳。凡清水之河。皆可用之。骆马河之下为中河。则中河可以多穿漕渠也。洪泽河之下为周家桥翟家坝高良古沟高家堰武家墩。则周家桥翟家坝等处。皆可穿漕渠也。仍宜各设闸座。水小则闭闸蓄水以敌黄。水大则开闸放水以溉田。可以除水之害。可以资水之利。一举而两得也。武家墩之下为运河。亦宜多穿漕渠。以杀水势。可以溉民田。而运河可免泛滥冲决之虞。凡可以穿漕渠之处。皆宜建闸。其下皆宜水田。仍令地方官兼管水利事。如同知通判及县丞主簿之类。皆可兼之。则民生既可以资水之利。而河道亦可免泛滥冲决之患矣。
治河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