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16页

所谓无父无君。流入于禽兽者也。是岂教化所能维系。法制权术所得朝令而夕改者乎。而于是秦始皇出。激而为焚坑之祸。议者动以坑儒为始皇罪。而不知彼所坑者。固卢生辈乱道之儒。盖有所不得已也。且天下之被其祸。已非一朝夕之故。天殆假手于始皇。而使之芟夷荡灭之也。汉兴。高帝任用三杰。文景崇尚黄老。士风不振。及武帝亲策董仲舒。下诏表章六经。而士稍稍向用。其初尚能引文饰义。以求赴上之意。然班氏已谓利禄之道使然。迨王莽摄政。而称功颂德者。太学生至四十二万人。其效亦可矣。光武中兴。尊贤使能。吏治蒸蒸。而士习亦翕然丕变。及其末也。习而为朋党。激而为放言高论。其势不及于祸不止。魏晋以来。清谈乱政。益无足取。至南宋而卑鄙龌龊。不异王莽时。降及元明。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于是庸下者。则习为无耻之事以肥身家。而雄骏者。又恃其精悍桀杰之气排斥异类。引援同党。怙势作威。惟其所欲。甚至以庠序而举黜大臣。以草野而专揽朝政。当其积重而难返。虽以天子之威。有不能令行禁止于下。而国事遂不可为。如明之末造是已。然则国家日以养士为心。而非但不收其效。且显受其敝。历二千余年而不变。岂果无术以救之乎。夫木必培植也。而后可胜栋梁。土必垦辟也。而后可艺黍稷。士必劝导也。而后可励廉耻。今司教者。既无造士之才。而大府亦漠不加意。岁课月试。以区区之微利。而殿最之。视士不一钱值。而于是士之自视亦不一钱值。呜呼。三代造士之法。至今日而澌灭殆尽矣。欲望士习之翕然丕变。岂可得哉。吕叔简曰。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吾谓欲变士风。当精择一郡中聪明好学为同学所推者若而人。别设书院。聘德望着闻之儒。为之师以教之。尊其礼貌。丰其廪饩。不与凡为士者等。而相与讲论实学。推究治术。俾知修己治人之道。其尤要者。在严义利之辨。而动其耻心。使有所不为。行之既久。庶为士者。有所感愧奋兴。而一变其积习乎。此若而人者。既学有根柢。喻义而不喻于利。则进可备公卿大夫之选。退亦可为一郡一邑之师以淑斯世。而谓国家不收养士之效者。未之有也。
史记儒林传论
杨绍文
记曰。无为而为仁者。天下一人而巳矣。余谓此非孔子之言。传之者之妄也。夫学者以立志为本。昔者孟子著书明王道。务在去利。崇仁义。夫不去利而能为仁义者。未之有也。天下因利而行仁义者有矣。君子病之。以为久假而不归也。况以利而诵仁义之言。而绝不为之者乎。余读史记儒林传曰。嗟乎。儒术之坏。自此始矣。古之养民也。立庠序学校以教之。升之司徒司马以宠荣之。然必考之以孝友睦任。进之以智仁圣义中和。范之以礼。而和之以乐。使其心知道之实有可乐。而非以为荣宠也。其所以荣宠之者。亦为取其所有余。以治民之不足。而非特为之报也。故学者多有廉耻之节。而士大夫无相冒之行。汉兴几百年。历文景之治。而后学校立。寖寖乎固一时之盛也。然其所举者。治六经之说已耳。非有古者三德六行之选也。而方汲汲乎以利诱之。为博士弟子。为郎中秀才异等。释奠舍菜诵弦。书礼之教。盖无闻焉。而自布衣为天子三公者。乃公孙宏等。而申公韩生董仲舒。皆以抗直黜去。则是风天下之为学者。治章句以为荣宠之资。而争为阿謏之术。以取宰相卿大夫。抗颜而为儒林而不知愧也。当周之衰。攻战从横之术行。然孔子之门。弟子游夏之属。各有徒数十人。后百余年而有孟子荀卿。秦始皇尽烧天下之书。杀戮诸儒。然陈涉起而孔甲从。伏生之徒。犹守其遗经以至汉。岂非先圣人遗风流俗犹有存者。而无为而为仁者。人之良心未尽泯哉。汉之举贤良孝弟。古庠序之法也。较唐宋为盛。其使天下骛于功利。而背乎先王之道。则学校之失也。公孙宏之曲学阿世。诸儒诋之。学校兴而幸进之徒。得所资而起。而老师宿儒。不得复以道正其失。其有异己者。共挤而排之。而汉遂无儒矣。太史公叙云。建元元狩之间。文辞可观。伤儒林之徒有文辞。自此始也。故学校不坏于周之废。而坏于汉之兴。则公孙宏之罪也。孔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叔孙通制礼。而先王之礼亡。公孙宏崇儒。而先王之教亡。其遗害百世。曷可道哉。
重儒官议  
冯桂芬
先儒言师道立则善人多。师儒之盛衰。人才升降之原本也。今郡县莫不有学。学莫不有师。诸生以百数。仅识面者廪生耳。增附皆陌路。岁时敛学租。候伺学使者按部。争新生之贽。诸生获谴。为州县典守如狱掾。此外无事。绝无所谓教育人才之意。呜乎。师道之不讲久矣。无他。位既卑。权亦微。流品近益杂。汉成帝诏所谓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者也。今天下惟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独惜其所习不过举业。所治不过文艺。而楚南多才。往往发迹其中。矧能由是而进于经史道德也哉。考宋史晏殊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盖书院也。厥后因其制为学校。然则学校之初固如是。后乃陵夷衰微以汔于今也。朱子曰。须是罢堂除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