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非是统论全书。譬如诗有正变。书有真伪。而至今并着为经。未尝有所偏废。远者无论矣。臣等即就 国朝之得列从祀者言之。如陆世仪思辨录。提要则谓其不免迂阔之失。陆陇其问学录。提要则谓其过于主持。孙奇逢四书近指。提要则谓其不免高明之病。至张伯行所著理学各书。斥入儒家存目。一字不登。向使当时礼臣必据提要之辞。以为论定诸儒之案。则陆世仪等。即不应俎豆于两庑矣。汤斌。 国朝从祀之儒之至纯至正者也。而推黄宗羲之词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水导山。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其与顾炎武书。谓道之衰久矣。得大力阐明。岂非斯人之幸。兹数语者。苟非宗羲炎武。孰敢当此。苟非汤斌深知宗羲炎武。亦何能发此。况汤斌在史馆。得黄宗羲一书。谓宋史之道学传。乃元人之陋。遂示于众而即去之。其志同道合略见也。 圣君之评如此。贤臣之评如此。殆几乎无可致疑矣。此臣等准之成宪。以为黄宗羲顾炎武当从祀者。又其一。
以上三端。容有未尽之语。而初无溢美之词。俎豆馨香。洵无愧色。乃者礼臣具稿。力从驳议。臣等实不敢荀立异同。亦不敢随事附和。即如陈宝琛疏中。有宗羲倡于前炎武继于后二语。查二人生既同时。初无先后之分。学又异派。更无倡继之说。该学政措词偶误。臣等亦不曲为之讳。然因此而遂谓其不明学术。因并斥其所请之人。则固不可也。臣等稽之古训。求之舆论。以为该故儒之从祀。实顺人心而不违成例。况我 皇上缉熙典学。正当审辨学术。以风示天下。将因以求所谓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者。以为平治天下之本。是该故儒从祀之典。似亦系乎时政。而非徒滋议论者已。臣等公同商酌。拟请 旨准将黄宗羲顾炎武从祀 文庙。傥因 祀典重大。未能骤定。应请 旨饬下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再行详议具奏。
浏阳学祭议
吴敏树
凡州县学宫。虽甚崇饰。礼乐常不备。而浏阳其人多富。士知学。而近尤奋于科举。故其事独甚焉。然其间事类殊别。其明伦堂之前。有曰礼器局者。于后又有曰乐舞局者。皆高屋连栋。局各有董事者十许人。司先圣祭祀事。余始至见辄怪之。以谓祭礼事也。礼乐一也。且岁一再行。与官共之。何为有两局哉。及审其所由。盖始者官办春秋丁祭。而浏之士。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圣诞降之辰。而当乡试年。居揭榜之前数日。乃请于官。于其日增行一祭。私置田产以充其用。是以有礼局之设。其后议兴修乐舞。乐事繁重而费尤大。故别局焉。及乐舞既成可用。则丁祭因取用之。而八月一月之中。既当有两祭。日近而事迫。乐局之人难之。比岁于其后祭。或罢乐不举。两局之人。始相诟怒有烦言。余有意欲相为商辨。合而正之而未发。今年秋。有以虚名状投请于府者。其言先圣生日一祭。见于礼部则例书。而乾隆间。御史有请于太学增行此祭者。 高庙谕旨。斥其不应经典。不可以渎先圣。其事得之岳麓山长丁侍讲祭议中。今浏阳此祭。未知应行应停云云。府以其状下县与学令详议。一时闻者哄然。有来问于余者。亦且婉辞解之。嗟乎。彼投状者之言则是。其意则非也。果以此祭为不宜行。浏阳之人自行之自已之可尔。何为设疑而上请哉。毋乃有阴挟其党以争胜败者与。虽然。彼投状者之意则非也。其言则是也。夫国家州县立学。学有先圣庙。有司以春秋仲月上丁祭者。此本古礼春秋入学释采之义也。生日之祭。何为者耶。古之祭者。虽王者于其先祖。未闻以其生日祭者也。而今敢妄用之于圣人耶。余所见世俗淫巫丛祠。多称生日。相聚会歌舞。云为神者称寿。盖后世人重生日。故祠鬼者亦因之。儒者以道奉先圣。岂宜与之同也。先圣之言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非其鬼祭之固谄矣。虽当祭者。非其时而数数祭之。犹谄也。先圣恶夫谄鬼者。而受人之谄哉。科名盛衰。由读书者多少。圣灵福飨不在此。非可用祈祷也。春秋书鲁郊禘。讥其僭礼。至于非时再烝。壬午犹绎之类。所失亦小矣。犹必谨而书之。盖圣人之严于祭也如此。而可苟乎。昔者御史之请。 高庙斥之。正典纪之大纲。破细人之私惑。遵今准古。何嫌何疑。且浏阳一邑之士。以祭事有争衅。尤不可之甚者。今若辍去此祭。合两局而一之。而通以丁祭礼乐为其局名。其事则县之长者同心而任焉。岂不乎。然则圣诞祭名。见于颁行则例之书。何也。礼官之牒。或革或行。未能一也。若执此以相难。则拘者阂于文。懦者怯于议矣。余忝为学官于此。念是非之论。不可以两存。且惧乖先圣谨礼重祭之义。辄为此议。先质之明府赵侯。或可与浏人士商定之。且以为复议于府之意。
南汇县禀尊经阁崇祀经师批代
蒋曰豫
据禀。该令故祖浙江教官。曾祀汉宋传注家二十一人于尊经阁内。该令拟于南汇县学。踵而行之。开具应祀名位请示前来。查尊经阁者。专备庋藏圣贤遗籍。本 朝 列圣御纂说经训士诸书。其制实与庙中殿庑崇。其名亦非传注诸家敢受。即有注疏之本。亦以附刊已久。姑取类从。而寻绎斯阁命义所由。断非末学经生所能忝与。本部院现就该令请祀之说。细为推究。实觉内有不便者数端。愿备言之。俾明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