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795页

。汉之算缗二千。算钱百二十。唐之除陌钱。缗留五十。宋之经总制钱。缗取钱百。今之厘捐是也。唐德宗税间架。今之房捐是也。汉武元狩四年。四民有轺车。船长五丈以上皆有算。今之船捐是也。宋元嘉廿七年。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四分借一。唐德宗时。括富商钱四分借一。今之户捐是也。汉武元光六年。令民得买爵。至千夫者。得先除为吏。今之捐纳是也。盖古者什分取一。而力役则用民。田猎则用民。兵戎则用民。至车马牛桢干刍粮器械。皆民供之而官不与。故无事不能少取。有事亦不必多取。 本朝取民之制。自什一至于三十取一有差。取之已少于古矣。然力役则出雇而民不与。田猎则出帑而民不与。甚至车马牛桢干刍粮器械一切军营需用之具。皆官给之而民不与。故当其无事。民享其利而不觉。逮乎有事。不能不取办于民势也。是故役民之所当应也。不用其力而使之捐。是以财代力也。兵民之所应出也。不驱之战而使之捐。是以财代兵也。盖酌时势。顺人情。收实效。而不可易者也。或者谓捐乃后世之所为。岂可比之三代之法。不知论其名则赋为良法。捐为敝法。论其实。捐固取民。赋亦非助民也。古之王者。岂忍夺民以自便哉。顾不取于民。则国无以立。夫捐亦若是而已矣。如必循儒生之说。而不度时务之宜。则筦盐算舟。乃汉之稗政。今将裁运使而废料关可乎。井田封建。乃古之成法。今将裂土地而夺民田可乎。是速之叛而益之危也。未已也。如谓多取为虐。少取为仁。则汉法三十取一。至文帝而并免之矣。将谓文帝贤于汤武乎。有若之告哀公也。盖彻而已。而晁错则并请免之。将谓晁错贤于有若乎。必不然矣。吾怪夫后之儒者敢于议后王。而怯于求古制。笃于信目论。而疏于考通方。以致议论益高。而时事益棘也。作原捐。
厘金议    
杨象济
古人税民。十分取一。周官漆园之征。二十而五。论者谓圣人重农而抑末。而学者犹疑此文为刘歆所窜改。汉初取民三十而一。元气最厚。故虽中经武帝凿削。而下犹不匮。享国亦最久长。六朝以降。天下多故。兵革日寻。司农仰屋而筹。于是出名目以取民。抽分间架之说日兴。唐之季年。节度使多以贿得。乃于常赋之外。进羡余钱。五代吴越立国。税及鸡豚。载笔志之以为厉阶。宋南渡后。兵事孔亟。有创收经制钱以济用。其人后殉国难。而史不为之立传。甚矣。言利之人为君子之所绝。而德亦不足以掩眚。伊可畏也。明之季年。天下鼎沸。有辽饷剿饷练饷之目。岁需二千余万。其费皆派之于民。民既匮而国随以亡。饷非不宽也。而人谋之不臧。其何济于国家乎。我 朝开基。赋入一依万历则例。康熙初年。三藩同变。台湾未服。岁用兵数十万。而不闻饷乏。则由   圣人清心寡欲。 宫廷内外。事事撙节。故临大变而宽然能应。不独爱民之仁。亦所以自为计也。自是以来。承平日久。文武恬嬉。版图日辟。费用亦增。故干嘉之际。一遇兴师。而即用开捐之举。   圣人非不知事之非善也。以为科派于穷民。不若筹资于富户。且因其自愿。而又非抑勒之也。而御史袁饶犹力争之以为无益。言虽未行。然事平而即停捐。 朝廷之意亦可见矣。比年粤匪之祸。汉唐以来所未有。糜烂已极。费亦日繁。劝捐不足。不得已而抽厘。广东商货最盛。至专派大员以督之。湖北抽厘之议。创自孙司马谋。因其乡胡廉访大任言于巡抚胡文忠行之有效。军糈以继。而人无怨言。诚以饷归实用。藉兵以卫民。廓清四境。军民交利。一岁厘金之入。倍于额征之钱粮。可谓盛矣。然至咸丰辛酉。东征师发。又增大饷。文忠即忧之。有饷糈不给之檄。其时与西洋通商和约方成。汉皋互市。于是象济以洋税一事。陈之节相。遂尔檄委偕张观察至沪。分归湖北。象济浙人。而为湖北谋者。以廓清东南。须藉上游之兵力。不伤于民。岁益三百万。事成之日。以此间任关事者非端人。用是息影。萍踪旅客。于三楚不为无补也。夫筹国计者。当务其大。楚南厘局。重任乡人。而此间绅士。仅以委员参用。比闻局绅有布疋出境。加厘一分之议。所益几何。遽同加赋。则不知大体之极矣。夫抽厘之举。原 朝廷万不得已之为。文忠定格。但以货票为凭。不复按物而搜索。则于综核之中。仍隐寓宽恤之意。文忠殁而事事废坏。掊克者乃锱铢搜括。因以无裨大计之言。取悦于上。是可鄙也。昔程子为令。不检条例。而自不外于法。民既利。政亦举。宋之名儒。亦有奉行青苗之法。而不致病民者。人能具以国计民生为念。所谓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者。局绅介官民之间。当任事之日。得以稍行其志者。非其时耶。当今粤东所助东征厘金。此饷业已停止。凡任局事者。所当体  圣朝恤民之意也。
厘卡议   
程鸿诏
军兴以来。饷需甚巨。不有厘金。殆将枵腹。此厘卡所由设也。安徽沿江厘卡。及北岸盐卡。有应撤者。有应留者。师相俯念民瘼。去泰去甚。固早已洞悉之部署之矣。犹复询及刍荛。使习饷事者议之。师相之及此言也。军民之福也。敢贡两言曰。官卡应留。私卡应撤而已。请再申之曰。官卡虽宜留。而其地不当嚣市孔道者。宜撤。亦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