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652页

当择大臣公忠知水利者一人督江南。又一人副之。专司河事。度其势所可否而进退之。或由河。或由海。不从中制。 诏四川总督备舟下籼米至湖广。由襄樊以达京师。 诏福建广东督抚量度其省所余米。而由海以达天津。否则以财市江浙之所赢。其浙江湖广江西之粟。则统于督江南之大臣。以为进退。而法又必先诛误事之河臣。严处司事之督臣。以一心志而明赏罚。如此。则四方之粟。捆载而至。行之有效。吾见数年之中。将过于往日之积也。客曰。倾海内以实京师。则诚然矣。得毋失民食而厉百姓耶。且费广将安所出。蒙曰。采买者。取其地之所有余。而不强所不足。且民得价值。皆有以饱。而吏又务持其平。夫何患。是在良有司之奉行耳。故曰。法不可不严。至所费诚多。然使俟浅阻而议盘驳。议浚淤。费将倍蓰于此。而又不能速。成大事者不惜小利。 国家岂可爱此数百万金钱。而贻他日无穷之悔耶。如此而汰粮艘水手以治河。且兼治山东湖河。彼多其乡人。各安其土而利其事。而于 国家为有益。此古者大灾荒以工役为振济。事举而民便之术也。而其道非先严赏罚以一其心志不可。故曰。此天所以开圣人也。客曰。子之言则诚然矣。抑昔人有言曰。专海运。则 国家尤取给东南。而民力且竭。如之何。蒙曰。是固不得已之说。循其本。则西北之水利尽辟。而后太仓乃余数年之蓄。而后东南之民得以少纾。今者  圣天子疏浚直隶水道。岂非欲举西北之民尽务于农。而不使他处独受其困耶。行海运。而一时之漕治。举屯田。而日后之漕且益治。视河之所趋。不使与淮合以入于江。以乱天地之经。而一时与后世之河且俱治。故曰。此天也。客既退。遂书其言为河漕私议。
海运续议  
陈文述
道光五年二月日。两江总督漕运总督江苏浙江两巡抚。奉廷寄。以上年江南高堰漫口。清水宣泄过多。于本年重运漕船有妨。经钦差会同总督及河漕诸臣商办。以重运瞬即前进。未便停待。请引黄入运。藉其浮送。此固不得已权宜之计。虽添筑闸坝钞束。盛涨自可无虞泛溢。第黄水挟沙而行。过后必致淤垫。恐目前俾资济运。日久贻患滋深。终非善策。漕运为天庾正供。设将来运道淤滞。帮船迟误。自应未雨绸缪。另筹妥办。江浙各府。滨临大海。商船装运货物。驶至北洋。一岁之中。往来数次。似海运尚非必不可行。若雇大号沙船。分起装运。饬舵水旗丁人等。小心管驾。伊等熟习水性。定能履险如夷。所有风涛盗贼。亦可无虞。惟事系创始。办理不易。然不可畏难坐视。漠不相关。着各就所属地方情形。广谘博采。通盘经画。悉心计议。勿存成见。筹议具奏。余适以事至袁浦。同人以嘉庆十五年。曾应 诏议海运可行。稍知涯略。殷殷咨询。乃复作为此篇。备采择焉。
客问陈子曰。子海运之议。言之十有六年矣。今河口阻滞。粮艘不能畅行。全漕能否渡黄。事无把握。  皇上发明诏。饬令议行。而子在浦。曾无一言之献纳。岂机宜已尽于前议。无可再事增损耶。陈子曰。前议未足以尽今日之机宜也。前议米未交帮。则以上海之船。运苏松之粮。其势甚便。今则粮艘载米。业已离次。则受兑之地应另议也。前议费未给丁。则以给帮之费。转而雇船。足以敷用。今则公私之费。均已全给运丁。疲多殷少。非还旧欠。即置新货。不能按数追缴。则海运之费应另筹也。前议试行不过数十万石。今则本年漕米之外。加以缓漕洒带。不下五百万石。此五百万石。非全行扺北不可。则全漕之数应通计也。无已。则请先就河运计之。夫海运之水脚。每米一石。以八钱计。则每千石须八百两。粮船所载。以每船八百石计。则多过一船。即省海运六百四十两。过百船。即省六万四千两。过千船。即省六十四万两。以六八串钱计。省钱四十三万五千二百千。即省银四十余万也。宜先筹款四五万金存贮河口。以为筑堤束水关盘缆牵挽赏犒之需。多过一帮。不特运丁受一帮之益。即北坝亦受一帮之益。截至夏至堵闭御黄坝为止。作两月计。每日过船以五十只计。约可过三千只。盖夏至后。将届伏汛。黄水盛涨。运河两岸。不能容受。淮扬两郡。在在可危。故夏至节近。御黄坝必须堵闭也。是坝一经堵闭。运河水无来源。势必停淤阻浅。到淮之船。令其退回江口。以就海运。势必不能。则宜先筹内河驳运之法。应请尽调江广山东江南粮驳船。停泊黄河南岸。修备用。以一千只计。每船装米三百石。约可装米三十万石。于全漕不过二十分之一。不足济事。则请调豫东回空粮船。或雇河南西河牛船只四五百只。以每船装米一千五百石计。可装米七十万石。合之驳船。约可装米百万石。自彭家马头过河。不过二里许。用麻袋小车装运。其势尚便。仍自杨家庄进中河。自运河行走。足抵北坝。此种船只。驳船水手。祇须给与饭食。西河牛船运脚。与驳船牵算。每石水脚三钱。约须三十万两。此与内河驳船无异。即令运丁自行押送北坝交兑。亦与粮船抵通无异。或可尽运江浙两省之米。其江广之米。大约不得不议海运矣。则泊船之地宜筹也。江广系属尾帮。停泊多在瓜仪。宜于上海雇船。驶赴瓜仪受兑。上自仪征之黄连港。下至江都之三江营。沿江空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