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事。则各欣然就道矣。此一说也。至乾隆六年。户部侍郎梁诗正。复有军国大用不敷。敬陈变通之法。疏谓臣蒙恩简佐计部。详查每年经费。所入不敷所出。盖以八旗兵饷浩繁。故所出者每多。各省绿营兵饷日增。故所入者渐少。设有额外费用。即不免左支右绌矣。查八旗人。除各省驻防与近京五百里听其屯种外。余并随旗居住。聚京师。无农工商贾之业。类皆仰食于官。我 皇上其仁如天。于正赋俸饷外。添设佐领之额。优给养育之粮。而旗人犹穷苦自若。以不使人自为养。而常欲以官养之也。窃谓非屯田断无以给。今内地已无闲旷之田。 世宗显皇帝欲于黑龙江寍古塔等处。分别旗人住居耕种。而未及行。我 皇上御极以来。廷臣屡有以此言进者。若虑其难行。而不及时早为之所。数十百年之后。旗户必十倍于今。以有数之钱粮。赡无数之生齿。使仅取给于额饷之内。则兵弁之关支。不足供闲散之坐食。旗人之生计必日蹙。欲添给于额饷之外。则民赋之常制。断不可加。而国用所必需。又无可缩。即竭度支之力。不足以供。不将上下交困乎。惟有酌派闲散列边屯。使自食其耕牧之利。而以时讲武。则旗人有生聚之资。 国帑亦无匮乏之虑矣。此又一说也。
至乾隆十年。山西道监察御史柴潮生。复进筹理财之长策。一曰开边外之屯田以养闲散。二曰给数年之俸饷以遣汉军。何也。臣闻宋祖之有天下也。举中国之兵止十六万。迨英宗治平之闲。多至百二十万。国力为之耗竭。明之宗支。不士不农。仰给宗禄。至中叶以后。乃共篷而居。分饼而食。男四十不得娶。女三十不得嫁。何者。力不足以给之也。今满洲蒙古汉军。各有八旗。其丁口之蕃昌。视顺治时盖一衍为十。而生计之艰难。则视康熙之时巳十不及五。而且仰给于官而不已。局于五百里之内而不使出。则将来上之獘必如北宋之养兵。下之獘必如有明之宗室。此不可不筹变通者也。臣窃以为满洲闲散及汉军八旗。皆宜设法安顿。查沿边一带。至奉天等处。多水泉肥美之地。请遣有干略之大臣前往经理。果有可屯之处。特发帑金。为之建堡墩。立屋庐。置耕牛农具。令各旗满洲除正身披甲在京当差外。其家之次丁余丁力能耕种者。并前往居住。所种之田。即为本业。分年扣还工本。此外再不升科。惟令其农暇操练。则数年之后。即成劲旅。此安置满洲闲散之法也。至汉军八旗。已奉有听其出旗之 旨。以定例太拘。故出者寥寥。今请不论其家之出仕与否。皆得出旗。其见任官者。各给以三年之俸饷。无官者。给以六年之俸饷。其家产许其携带。任其自便。则贫富皆不失所。五年之后。 国帑之节省无穷。此安顿汉军八旗之法也。此又一说也。三说大同小异。而柴说并筹及散遣汉军。尤为胆识双绝。夫汉军皆中土之人。其初闻风景附。着有勋劳。豢养二百余年。尔公尔侯。报之厚矣。积久蕃衍。而生计日蹙。则与其坐困无聊。何若放之江湖。任其浩浩荡荡之为得也。予观魏叔子封建论。后附及明制之失。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虽宗室亦应有限制。开创天子之子为王。嫡子世世袭王爵。庶子则每代递降。至五世之后为庶人。继体天子之子为公。其降杀亦照此例。五世之后并为庶宗。各执四民之业。谱系于国。而免其徭。其言曲有条理。夫以天潢之亲。犹尚为之区别。不使尽食于官。况满军闲散与汉军之附丽者乎。此诚救贫之长策。不仅救国。兼以救人也。
记武隆阿秀八旗生计疏及双城堡屯田始末
孙鼎臣
我 朝八旗以兵政寓民。一马甲月给银三两。护军四两。月米皆四斛。于京城内外按旗分给房屋。于近京五百里内圈给地亩。衣租食税。 恩至渥也。雍正中。每旗发帑银十万生息。以为婚丧之费。乾隆四十四年。户部赎回八旗入官老圈地二万七千余顷。责成直隶州县征租解部。于年终普赏各兵一月钱粮。嘉庆十年。又节省巡捕营马干银。增养育兵额。十一年。复发帑银七十万。交商生息。再增兵额。所以为旗人谋生养者无微不至。然历年既久。生齿繁而衣食绌。 列圣时以为忧。 宣宗登极初元。大学士伯麟奏调剂旗人生计。 诏八旗都统副都统详议以闻。于是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武隆阿。帮办大臣秀。言直省绿营既有满官。亦不妨有满兵。请将各将军督抚提镇标绿营马兵。酌分十分之五为旗缺。以驻防八旗马甲养育兵就近送补。无驻防者。以附近之驻防兵往补。三年补足其额。差操钱粮赏。与绿营兵同。千总把总外委缺出。较其优劣。一体拔补。其在各府州县。照商籍寄籍例。编为旗籍。户婚田土命盗诸务。归地方官管理。生子随时呈报督抚。年终汇咨部旗。旗籍子弟。愿归绿营守战马粮。许一体考补。并许应府县文武试及乡会试。应翻译试者。由各省咨送入京。其欲预赴各省候挑兵丁。及自谋生理者。呈明给咨赴州县入籍。驻防兵补绿营兵后。分满营兵缺。以其二补本营驻防闲散旗人。以其八调取在京闲散旗人往补。由京旗都统按缺选派。以所应补之缺。截旷银粮。计数支给。为道里之费。官给车船递送。其马甲养育兵愿赴驻防者。许辞京缺。前往听补。父拨补而子为闲散者。得携其子。子拨补而其父辞缺随往者。亦听。兄弟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