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482页

尽悉合。蒋公伊有流民图。不可得见。周梦颜苏松财赋考。收入 四库全书。异日得见。当再证之江南各志乘。以订正焉。
减租办    
金文榜
自减租之议出。农人延颈望泽。如出水火。至有感而泣下者。以其为切己之事。利及子孙也。而贩负小民。地无一弓。逐末资生。亦复欣喜鼓舞。相庆更生。谓自后农有余力肥田。乡间岁岁丰收。米价自无腾贵。独有乡间大户。惯收全租。一闻此令。未免窒碍。其素明大体者。复援雍正年凡遇蠲免业七佃三之例案。傍徨其间。未能坚决。愚窃惑之。恭读   上谕。蠲免之典业户邀恩者居多彼无业贫民终岁勤动按产输粮未被国家之恩泽欲照所蠲之数履亩除租绳以官法则势有未能其令所在有司善为劝谕各业户酌量宽减佃户之租不必限定分数务使耕作贫民有余粮以赡妻子若有素封业户能善体此意加惠佃户者酌量奖赏之其不愿者听之亦不得勉强从事特谕钦此。因思当时风俗仁厚。承康熙六十年休养生息之恩。户有盖藏。非今日凋敝可比。而其惓惓于无业农民。犹且如此。若如今日之筋疲力尽。民不聊生。则其必降殊恩也信矣。细绎   谕文内欲照所蠲之数履亩除租两语。足见   圣祖久有此心。并非空言。其谓绳以官法则势有未能者。亦以当时佃业。谊同亲戚。自能痛痒相关。不须官为限定耳。又曰令所在有司善为劝谕者。原以此事责成有司。更无游移。至谆谆告诫。而曰务使耕作农民有余粮以赡妻子。则体恤农苦。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即农人之隐愿。亦止于是而已矣。若所谓其不愿者听之。乃正善为调剂。曲全业主体面之意。其惠爱佃农。上文业已详言。语末自不能不兼顾业户。听之不理。则业户究竟无权矣。盖当时 朝廷政教雷厉风行。莫敢阻尼。不独业户震重   天语。断无不愿之理。即使业户不愿。而佃户闻   圣上一番眷恤及其妻子。又谁竭脂膏以输业主乎。且不愿者既已听之。则亦祗不愿于心而已。索诸佃不应。告诸官又不问。隐然以可减之法听佃户自为。岂非仁术之施于无形者乎。其业七佃三。以   圣心度之。本有未尽合者。遇蠲免之数。必系田闲少收之数。明明少收。而犹区别三七。不知此七分将出诸何处。要之   宪庙谕旨。为水旱偏灾起见。与减租事截然两途。本难比例。蠲免数岁一遇。事之无定者也。今议减之租额。犹 国家之赋额。事之有定者也。在 国家立法。断不能于赋额之外再定一租额。致赋额有名无实。而业户流獘。已隐然于赋额之外别立一重额。致赋额减如未减。当此大乱削平。百废具理。此独可不整顿耶。干嘉以来。租额逐渐浮增。至一石三斗以外者。 朝廷蒙厚敛之名。穷农断邀  恩之路。而豪富长怙侈之渐。其收租排场。宛如官家。或有意剥削。注明不足不收字样。使愿完七八成者束手无策。追比有名。官中急于办漕。遂偏听一面之词。另立追租局。任其所指。是 朝廷威福。尽被豪户窃去。而  皇上所极意矜怜者。彼不难任意凌虐也。设使   宪庙当此之时。览悉情形。亦必有大加裁抑者。
今幸我  皇上善继善述。竟   列圣未竟之志。举数百年浮赋浮费。尽行裁革。凡属穷农。感激再造。谓  皇上之加恩业户也。已减十之三四。则业户之加恩佃户也。至少亦须十之二三。且浮赋之减。似更前代成法。独为其难。浮租之减。俯顺亿万民情。实为其易。乃减赋已逾两载。而减租仍无明文。岂当官者。恐如   上谕所谓勉强从事乎。抑惑于业户之说乎。抑竟须俟业户允定而后见诸施行乎。否则谓佃户之苦至斯犹未极乎。夫不得勉强之谕。为昔日之佃业言也。昔日之佃业势均。理宜两顾。今则佃之轻贱。业之骄横。各至于极。必稍为变易。而后适均。且请减二成。除浮赋浮费已减斗余。实减不过数升。此数升本不能收足之数。与其悬诸虚籍。不若捐为实惠。是以美名予业户。何勉强之有。至此事底蕴。自应向绅户咨度。但绅户即是业户。其但顾本身。亦人情中事。似应再向佃农一面详加采访。得其苦情而后平允。现在业户居之不疑。皇然称此事须由业户允定。官不得问。夫土地乃 朝廷所有。王政以扶弱为先岂从中尚容有钤利之人耶。至于佃户之苦。不必问其力作艰难。但观其居必草茅。不庇风雨。食必粗粝。时杂糠。种种苦况。吞声独受。偶有衣食完全。居处宽适者。不及百分之一。此等人乃 朝廷元气。今困穷最甚。可无补救之法耶。平心而论。  皇上之取于民也。已准二十而一。则业户之取于佃户也。多亦不得过十之五。中年上田岁获二石。则租额宜以一石为始。此外田有数等。就其等以递减。岁有荒歉。依其数以折算。其完不及额者。准请惩办。并不宽恕。则两得其平。既不开顽佃抗欠之风。亦无伤各业餬口之需。但得上宪剀切晓谕。共见共闻。俾佃户有所依据。浮议虽多。终将自息。即不必奏达  天听。而租之必能从减也无疑矣。若夫沾沾过虑。顾此顾彼。逆料其无益。坐视而弗救。则业户气焰益张。佃户生路日蹙。迟之既久。必有攘臂而起。辍耒耜以力争者。彼时国赋尚难措办。业户其犹能按额收取耶。
议减杭嘉湖三属漕粮疏同治三年 
浙江巡抚左宗棠
窃臣钦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