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运各款
向来旗丁兑运之年。需索州县。每正漕一石。自五六钱。至七八钱。白粮津贴。每石至一两以外。谓之帮费。道光六年。初行海运。漕政一清。咸丰年间。创提州县节省帮费。曰海运津贴。每米一石。率另提银一两。明导以浮收勒折。同治四年侍郎殷兆镛奏请禁革。署督李伯护抚刘公。于是年九月奏定浙省海运每石需费八钱。隔省跋涉。所费较增。苏省自应从减。沙船水脚神福犒赏挖泥纤夫等七款。以及津通经费。每石需银七钱。约需银七十四万八千余两。各县支销春耗并沙船经剥食耗筹备二升余米等。共需米十五万三千五百余石。今裁除津贴。查有节省丁耗赠五改糙盘舂并行月粮等。减剩应征米三十二万一千九百二十余石内。抵支需用米十五万三千五百余石。仍余米十六万八千三百八十余石。每石二两。变银三十三万六千七百余两。又提苏粮道节省给丁银二十八万一千八百余两。又提江粮道一半节省银四万一千八百余两。又苏太等五卫应解屯折漕项银一万九千二百余两。金山帮屯田津贴银八千八百三十两。以上共可得银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余两。尚有不敷银四万九千余两。饬查各卫帮屯田确数酌提津贴。再有不足。于苏粮道库四分漕项内随时凑拨。不得逾每石七钱之限制。如复河运。即将前项银米。各归本款支用。向提津贴。即州县之浮收。浮收尽革。正用亦敷。如有狃于积习。恣意巧取者。立予严参。
减定科则
苏松太三属。原科二百数十则。除五升以下各则不减外尚将二百则。极重之二斗三斗四斗以上者。概减为一斗一升起科。其余各则。递减十分之四之三之二之一。以及数厘。约分七等。减剩各则。以一斗一升为断。总核分数。以三分之一为断。有原额科则表。有新定科则表。新科凡一斗一升者四则。一斗一升以下一斗以上者十九则。九升以上者七十五则。八升以上者十九则。七升以上者二十二则。六升以上者二十三则。五升以上者二十八则。四升以上者六则。综为一百九十六则。而沿海优减不与焉。优减者。以三分之一摊减各则。尚余米一万五千余石。于常昭华奉金上南川太镇十厅州县。沿海瘠区各田滩。已减后。又择尤递减十之一二或数厘也。别有沿海优减册。常镇二府。按原额各减十分之一。惟镇属之丹徒一县。旧科有一斗四五升者。十分减一。今新科仍有一斗三升以上者三则。田数居十分之一。米数居十分之二。其余则七升以上者一则。六升以上者八则。五升以上者二则。四升以上者三则。三升以上者五则。二升以上者六则。一升以上者四则。一升以下者五则。综为三十七则。常熟减定一斗六勺零。九升九合零。九升七合零。八升四合零。六升九合零。五升六合零。五升八抄零。共七则。昭文减定一斗七勺零。九升九合零。九升七合零。八升四合零。八升三勺零。七升二合零。六升九合零。五升九抄零。共八则。
浮粮考
宋绍熙中。朱子行经界法。吴粮每亩五升耳。厥后籍蔡京韩侂冑等庄为官田。又贾似道广买公田。元代续加官田。明祖平张士诚。又没入诸豪族田。皆据租籍收粮。详见丁寿昌疏。建文诏亩税不得过一斗。寻为成祖革除。其初民收民运。每石加耗米七升。洎改运燕京。加至七斗。嗣后改军运有耗。改长运有耗。白粮改军运有耗。漕白改官收军运又有耗。此粮米所以有正兑改兑之名。而加编耗米五米行月米并漕项银以为运费之由来也。初制。一切纲运杂费。皆取给于米。无所谓条银。洪武十九年。令折收税粮。金一两。准米十石。银一两。准米二石。三十年更减折。金一两。准米二十石。银一两。准米四石。间行之德意。非定额也。宣德中。巡抚周忱以加耗轻重不等。苏松产米不敷。创行平米之法。轻者加耗。重者折征。而赋法一变。嘉靖间巡抚欧阳必进苏州府王仪从嘉兴知府赵瀛奏请嘉兴并则之例。尽括官民田而裒益之。以八事定税粮。其科则最重与最轻者。稍以耗米损益转移。重者不能尽损。惟递减耗米派轻赍折除之。阴予以轻。轻者不能加益。惟折征本色递增耗米加乘之。阴予以重。又有李谏复平米折银之法。以银准米。而赋法一变。后来有力者。又创低薄新荒老荒诸名目。或按田准米。或不派本色。而赋法又一变。迄今事远年湮。旧籍无征。不惟官田与民田。莫可究诘。即正米与耗米。亦无从剖分。大抵平米之法。创于周。成于欧李。此次曾李会奏疏中叙每平米一石本色。自三斗有奇四斗有奇甚至八斗有奇。派征折色。自一钱有奇二钱有奇甚至八钱有奇。似亦据旧志乘言之。凡所谓平米八斗四斗三斗有奇者。大抵折半之数。其一半。似即所谓轻赍准银也。自征银而杂款渐多。常赋反累。张江陵行一条鞭法。正杂各款。一串征收。谓之一条鞭。民但按亩输银若干。其中若为地。若为丁。若为漕项。若为杂办。由官擘分。而民不问。故至今谓之条银。亦犹征米之漕南白粮赠五行月。皆一串征收。而民亦不问也。自明周忱况锺奏减秋粮一百余万石。后 国朝韩世琦玛佑严沆孟雄飞吴正治慕天颜汤斌任辰旦各疏。民人陆大猷等牒。先后请减。皆格于部议。同治年间。一旦沛此 殊恩。真非常之旷典已。此叙浮粮考。仅于减赋全案中各奏疏详禀甄撮叙之。未必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