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421页

患方始矣。若犹未也。尚可从容详慎以俟其成功。实于国计民生均有裨益。谨逐条开陈。以备甲翁及阁下之采择焉。一楚匪入黎境。弟于二十日到黎平。其时贼扰于外。兵哗于内。言利则勇。赴敌则怯。欲安内乎。欲攘外乎。祸患之萌。不仅御侮之难也。幸贼于二十三日窜出。而兵亦渐定。即此可见不教之兵。将有不戢自焚之势。遑问杀敌致果耶。此时贼去渐远。而兵不能撤。糜国帑而误农功。即楚匪一事。而官民已焦烂不堪。若再言用兵。则兵连祸结。将无了时。其弊一也。一凡办事。不外孟子天时地利人和三端。言天时。则农功方始。蒲杏初开。用兵则误农。民食既亏。本实先拨。已乱者无日荡平。而未乱者窃愁生变。此则天时之不可也。言地利。则阁下及镇远朱甲三黎平淡海珊均到任未久。恐要隘形势。尚未周知。此拏彼窜。朝东夕西。贼行如鼠。兵行如牛。以牛捕鼠。必不可得。兵少则必拒。兵多则必逃。劳师糜饷。终无了时。昔马新息聚米为山。虏在目中。故能得陇望蜀。其征五溪蛮。则地利不得其要。故功效迟而谗慝因之而起。伏波尚如此。况我辈乎。弟于革夷山丙之事。上年闰四月署事。至八月交卸。画图将及百幅。考证察访。将盈百人。故于要隘之处。险僻之区。土人所不悉者。弟已尽知之。正月初六日约期而会。分布周。实已得要领。然犹不免窜逸也。犹不免旷日持久也。此地之东西南北。弟且不悉。即朱淡两郡守。亦恐未悉。奈何轻言大举。此地利之不可也。筹商合办。即使人人有必操之胜算。尚恐临事有误。况未必能如我意。其调兵以助声威。则将官以下。必须选择而后行。意中可用之官弁有几人耶。此人和之难。其弊二也。一执事所言之匪徒。即黎平之郭继明姜大五等数人。纠约盗。正月闲曾投入楚匪。疑而不收。每人给钱二百文。旋即散去。此时黎平大兵云集。该匪亦惊疑奔窜。所以潜至清江天柱边界。固非清江之匪也。鄙意此等匪徒。本是盗贼。非真能叛逆也。缓之固难图。急之则生变。其理易明。此时楚匪若剿灭无遗。则该匪亦闻风落胆。若以不教之兵。不习之练。不熟悉地形之官吏。猝而乘之。万一贼匪得志。则胆气必张。祸患方始。鄙见军务之后。若辈必散归原巢。留备赏需银两。密属地方官设法擒治。即每名赏及千金。犹较大举为得计。为省费。况不须千金耶。且歼厥渠魁。则余匪不足平也。若挐办而不得手。窜楚窜粤。是将授人以话柄。其弊三也。
一办事必先自度必胜。而后闻请示。更须量同办事者之均可必胜。而后会合大举。此次若径大宪。在中丞近在本省。镇静安详。必有先机指示之处。设非中丞之镇静安详。或据情入告。或亲自督办。彼时问原者要贼。何以应之。势必强杀数人。冒功虚报。以为了案地步。其贻害于国计民生何穷。其弊四也。一办事不外用兵用民用役之三途。兵不可恃。无智愚皆知之。新任之官。恩信未孚。民不可恃。黎平府无干差。天柱尤甚。且恐其与盗通情。则差亦不可恃。姑再迟回。物色目。久之必可得手。又于暇时选择武弁。联络乡民。挑选差役。则三者又均可化无用为有用。若急切用之。徒然偾事。其弊五也。一此次藩库已形支绌。而营弁仍多觖望。若藉此军需。以办盗案。其费不少。不如留此经费。以交地方官临时购募。费半而功倍矣。盖捕盗则支应可省。而军需则应接不暇。且骄纵异常。其弊六也。一凡办事首在得人。尤须持重。譬之李广射虎。度不中不发。乃能除盗。乃能用兵。此等盗匪。其著名者无多。若地方官尽心尽力。必可设法擒之。但患不诚心耳。诚则金石可贯。鬼神可通。不比革夷山丙之负险不服。兵差不敢入其巢穴也。若轻举妄动。设使伤官伤兵。则贼焰必然顿起。此地处处与楚粤交界。一时不能了办。楚粤受其扰害。则愈裹愈多。楚中入奏。粤中又入奏。责备归于黔省。是又楚匪之续耳。其弊七也。一地方之事。以十万兵而不足者。以一二良吏为之而有余。即如湖南会匪始事。其巨魁不过三五人。若得一二循良之吏。了此数人。何至贻害若此。又如永昌之事。其始不过盗耳。因地方文武不得其要领。不别其良莠。始则轻躁而以盗贼为戏。继则退缩而惧寇如虎。其无事之时。见罪囚则涕泣不食。一味宽纵。若至仁者。其有事之时。则纵兵杀民以当贼。若至勇者。宜其愈逼愈多。永昌为十年之害。新宁为三省之害。我省当以此为戒。若不设法用计。老成持重。一举不胜。害及十年。祸连三省。其弊八也。总之此贼因未卜楚匪成败如何。故观望迁延。相聚为盗。若楚匪既灭。此盗必散。散则设法擒之。每巨盗一名。以一千金购之。亦属有益。缘巨盗有限。而余匪又不值一购也。若大举则未见其益。通尤万万不可行。愚见如此。以执事胸有千秋。爱民爱国。望度力而审行。必养威而持重。即使将来购擒未获。而处处留心。则人心既孚。地形亦熟。俟农隙之余。尚可审定会办也。区区之愚。尚乞谅之教之是幸。并求与朱甲翁顾赋亭商之。
条陈东路情形启          
胡林翼
下游情形。殆哉岌岌。姑即愚陋之所及知者而言之。已不下十数事。麻阳船户。辰沅水手。皆强悍有力。镇远以上驿路脚夫。亦游荡不羁。两三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