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数也。岂不悖哉。苏和仲与章子厚书。惓惓于程棐一事。言之有余慨焉。呜呼。其所以用任侠之道者哉。
程友石墓志
冯志沂
君讳式金。字友石。曾祖某。祖某。父某。君少从父游京师。入顺天籍。补大兴县学生。中嘉庆庚午副榜。充教习。中癸酉科举人。庚辰成进士。以知县官四川。屡摄盐亭遂宁县事。所至民戴之如父母。补高县知县。故大学士蒋公攸铦时为四川总督。以君治行第一。奏调华阳。又署宜宾。宜宾濒江多盗。时出劫掠为患。君出赀募兵役。明赏罚。又使盗得自首。化顽为良。民以大和。总督陈公继荐之。又调知成都。君勇于任事。自以读书受 国恩。期事事无负。其为成都。尝兼摄华阳。首邑事剧。犹时微服行乡野。询民疾苦。治公牍。漏三四下不少休。同官某君贻书。谓精神如货财。宜节啬用之。君善其言。然为之益勤。又以总督戴公荐。升叙永厅同知。丙戌六月。丁父忧归。以积瘁哀毁致疾。次年二月卒于家。年四十有六。初君被荐入京师。蒙 宣宗皇帝召见。温语久之。道光庚寅。特命君为甘肃知府。而君前卒已三年矣。嗟呼。士贵为天下国家用。顾或蓄干济不遇于世。时即遇矣。或厄于时势。不得竟其用。一试辄斥者比比也。如君者可谓用矣。遇矣。能获乎上以治其民矣。天又不假以年。使可见者仅此。方君知成都时。岁大旱。民汹汹欲为变。君请于上官。行平粜法。民赖以安。提督桂涵语人曰。程君在蜀。可当一万兵也。以君所为。非有奇怪动人耳目者。而桂君称之如此。夫变之生也必于至微。粤寇之始。亦不过数十饥民。聚众抗官吏。得一良有司。可指顾定。而乃破城杀官吏。以十数转战数千里。历时三四年。征调半天下。环寇之师二十余万。糜饷数千万。而事未有定。使其始得如君者十余辈。落落布天下。使天下享无事之福。而己不居其功。岂非斯民之幸哉。则君之不年。固不独蜀之人与尝知君者所共悲惜也已。
算寇
戴楫
方今贼势蔓延。上自主帅之大臣。下至一介庶民。凡忠于谋国者。皆欲灭贼。顾欲灭贼而不知其方。则贼终不可得而灭。徒有此区区之心。而卒无补于天下国家之事。予以为当今灭贼之方。有大计三。有本计二。见其大。然后可以不遗于其小。得其本。然后可以无患于其末。予试为当事者剖析陈之。夫所谓大计者何也。一曰防分窜。贼至江南。辄欲窜往他处。然其往北者。已经灭亡殆尽而失利。故今日之贼。常有欲下窜之意。是宜严为阻遏。防其下窜。使贼不得出。则丹阳常州及苏杭二省城可保。而国家之仰给东南以资粮饷而建国势于不拔者。可以不至于不测。此人所共知。固无待于予言。然予所以为可虑者。贼人奸细。布散各府州县。已非一日。设若奸细聚集已多。一旦猝然出我不意。从中起事。傥有疏虞。措手不及。则贻悔何极。故上游各营兵。固当日夜防守。禁其下窜。而镇江常州及苏杭各府州县城乡地方。为奸细可经由之处。尤当严密稽查。使奸细无处容身。训练兵勇为战守之备。此防贼分窜之计一也。一曰断接济。贼人所以能久占地方者。与我攻守之势异尔。何者。贼之守。不同于我之所为守。贼无多人出入。止有贼兵之熟悉路径者。可以常出入。城内外层层埋伏。是以我兵畏其险阻。不敢进攻。是贼能令我不敢入也。夫贼能令我不敢入。我独不能令贼不敢出乎。设我能令贼不敢出。则贼守一空城。何自而运粮。何自而益兵。如此。贼虽死守。我何患无法以制之。且非独此而已。数年以来。城内之贼。为之接济者。何地何人耶。盖镇江则江宁为接济。瓜州则镇江接济。是贼之自相接济也。陆路则当地居民为接济。水路则船户接济。是我之接济贼也。凡贼自相接济及我居民船户可接济贼之处。皆设法断其往来。或贼离城出而运粮。我于中路豫先埋伏精兵夺其粮饷。彼粮不能继。何以能守。至贼人所占踞之地。必使首尾不相顾。消息不相通。声势不相联络。则我之攻剿易于得力。如江宁镇江瓜州。必以水师拦截江面。使分而为三。然后讲求进攻之方。则镇江瓜州等处。克复可望。一处如此。他可类推。此断贼接济之策二也。一曰制要害。夫用兵攻守。必有轻重缓急。次第先后。以长江而言。武昌九江。为上流之重镇。江宁镇江。则为下流之重镇。夫上流克复。则下流自易。省城克复。则府城自易。故武昌九江之贼。若与江宁镇江联络一气。当先克复武昌为急。若已为我兵阻绝。不得联络。在上流。当先克复武昌。在下流。当先克复江宁为急。即不然。而从事他府城。亦必其地为省城之屏蔽。如镇江瓜州。复其地即可以渐复省城。非可反视省城为缓图也。然议者必谓地大兵少。难以致力。予以为是不然。贼之气力。断不能与我比并。设若贼为我敌国。尚不可听其自为。必厚集兵力。殄灭之而后已。何况贼窃踞江宁仅数年之久。并不能保守土地而抚有民人。徒以负固不出。与我两军相持久而不决耳。若不乘此国家气力尚厚。他盗贼未起。年谷顺成。民心固结之时。议不反顾。计不旋踵。誓师决战。入其地。诛其人。以苏民之困。尚待何时而后图克复乎。
盖与其日久费用愈多。难以支持。不如及今不惜费用。使兵多粮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