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275页

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各地。于是吉林东边。在在与俄接界。今我设防于三姓宁古塔珲春。俄驻兵于伯力岩杵河海参崴。彼处处通海。便于转输。我陆运道远。易致罢敝。似彼常处其逸。而我常处其劳。然以天时地势揆之。冬春二时。江海冰坚。船不能驶。彼若入寇。接济维艰。夏秋二时。彼运虽利。而我惟珲春一处。地与彼逼。外无障蔽。最宜留意。宁古塔则东有无人之地五六百里。山川纠纷纷。溪泥淖。为之阨塞。三姓至黑河口八百里。江路多。陆路多淖。天然险阻。足以限彼长驱。彼此相较。劳逸正复相等。所患者。黑龙江之江防未设也。奉天之海防未固也。黑省防。则吉有肩背之患。奉省防。则吉有咽喉之忧。以兵言之。吉省有驻防之兵。无游击之兵。能御其东。不能兼顾西南北也。以饷言之。吉林练防各饷。皆仰给于京师。一旦辽水东西。稍有梗塞。转运道绝。三姓宁古塔珲春之兵。不能枵腹以御敌也。且强邻毒智。专事蹈瑕。前窃据我吉黑东北各地。后强占我伊各城。皆乘我中原多故。不能兼顾边陲。而狡然以逞。近日和议得成。虽幸彼内有变。亦恃我海宇升平。无有衅隙耳。自是以往。如我内地有事。彼之故智必将复萌。当此之时。中边交警。军需浩繁。户部之帑。或颁发不时。吉林之防。正万分危急。纵奉黑二省。江防海防。均极严密。而吉军亦岌岌可虞。吉军如或防。奉黑二省。势形中断。亦难自立。从此东北之事。不可为矣。故为吉林计。既须与奉黑二省通力合作。又须于无事之日。早求自给之方。能就地筹饷。以足军食。上策也。不能就地筹饷。而能多预备。广积边储。中策也。今但设一面之兵。而又无半年之蓄。夫岂万全之道哉。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书曰。有备无患。深维边防久远之计。以使 国家根本重地。固如金汤。亦惟统筹全局。熟察外情。先事而谨其备耳。
吉林根本说 
曹廷杰
钦惟我  大清龙兴东土。吉林实为根本之区。自   太祖高皇帝受命于天。削平诸国后。满洲五部。长白山二部。扈伦四部。皆在吉林沈阳之交。征东海渥集部。虎尔喀瓦尔喀三部。皆在吉林东。以定根本。征索伦在黑龙江北。以固籓篱。经营数十年。迄   太宗文皇帝而大功底定。嗣罗剎窃据尼布楚城。恃为巢穴。逐渐侵扰。顺治时屡烦偏师。至   圣祖仁皇帝独断致讨。罗剎乃平。恭读康熙二十四年六月   上谕有曰。治国之道期于久安长治不可图便一时当承平无事朕每殚心筹划即今征罗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巨罗剎扰我黑龙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定息。康熙二十七年五月   上谕有曰。罗剎侵我边境与我兵筑城爱珲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一切情事玛拉可与诸臣详言之俾洞晓其故始知朕从事罗剎原委。敬译   圣意。盖以吉林为根本重地。恃黑龙江为屏障。虽一时满汉诸臣。咸谓罗剎距中国道远。难以成功。而   圣虑深远。独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使数十年盘踞之罗剎畏威怀德。返我侵地。以培根本。则吉林者。岂但为盛京屏障哉。何愿船形胜论曰。吉林为东三省之一。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余里。廷杰按吉林北极高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东十度二十七分。古肃慎氏地。汉挹娄。北朝勿吉。隋靺鞨。唐燕州。寻为渤海廷杰按唐书。渤海王。都临忽汗河。即虎尔喀河。今牡丹江。所谓金源也。所据。辽宁江州。金肇州信州及率宾等路地。元海兰府。明分设各卫所。后属 本朝。初设将军于宁古塔。廷杰按顺治十年。始于宁古塔设昂邦章京副都统以镇守之。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其地北极高四十五度。偏东十三度二十分。后移吉林。廷杰按康熙十五年。移宁古塔将军驻吉林乌拉。留副都统镇守宁古塔。乾隆二十一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自是始称吉林省。而别设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各副都统。以佐其治。廷杰按康熙三十年。设伯都讷副都统。乾隆二十年。设阿勒楚喀副都统。论者第以吉林北接龙江。南辅辽渖。为东方四达之衢。不知其地域广远。东至库叶岛。跨海外数千里。东北至赫哲费雅喀部落。延袤三千余里。重关巨。捍卫天府。廷杰案何氏东海诸部内属述略叙曰。为盛京屏障者。吉林也。为吉林根本者。东海诸部也。实为东北第一雄镇。不仅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廷杰按松花江。满洲语呼松阿里必拉。亦呼宋瓦江。称形胜之美也。廷杰按咸丰十一年。与北国分界。由乌苏里江口。逆流入兴凯湖。踰岭抵图们江口。江以东皆为彼属。于是宁珲姓三城边防始重。
查珲春南四十里黑顶子。又东南岩杵河摩阔崴。又东北阿济密蒙古街虾蟆塘海参崴等处地方。宁古塔东南六百余里双城子。又东北二百里红土岩在兴凯湖西沿。地方。三姓东北八百余里徐尔固。在混同江北岸黑河口下六十里。一千六百余里伯力地方。俱北国与吉林交界要隘。徐尔固伯力双城子虾蟆塘海参崴蒙古街阿济密岩杵河诸处。均有重兵戍守。则吉林边防。可因敌而筹制胜之方矣。夫吉林要害。诚在宁珲。三姓要害。则黑河口蜂蜜山二处。盖黑河口在三姓东北七百余里。当水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