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以上俱正一品。 
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以上俱从一品。 
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以上俱正二品。 
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以上俱从二品。 
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以上俱正三品。 
太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以上俱从三品。旧为少中,延祐初改亚中。 
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颀大夫,以上正四品。 
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以上俱从四品。 
奉政大夫,奉议大夫,以上俱正五品。 
奉直大夫,奉顺大夫,以上俱从五品。 
承德郎,承直郎,以上俱正六品。 
儒林郎,承务郎,以上俱从六品。 
文林郎,承事郎,以上俱正七品。 
征事郎,从事郎,以上俱从七品。 
登仕郎,将仕郎,以上俱正八品。 
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以上俱从八品。右文散官,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敕授。敕授中书署牒,宣授以制命之。武官以下皆仿此。其职与散官常对品,九品无散官,但举其职而已。 
武散官三十四阶: 
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尉上将军,以上俱正二品。 
奉国上将军,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以上俱从二品。 
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以上俱正三品。 
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以上俱从三品。 
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以上俱正四品。 
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宜武将军,以上俱从四品。 
武节将军,武德将军,以上俱正五品。 
武义将军,武略将军,以上俱从五品。 
承信校尉,昭信枝尉,以上俱正六品。 
忠武校尉,忠显校尉,以上俱从六品。 
忠勇校尉,忠翊校尉,以上俱正七品。 
修武校尉,敦武枝尉,以上俱从七品。 
保义校尉,进义校尉。以上俱正八品。 
内侍散官十四阶: 
中散大夫,正二品。中引大夫,从二品。 
中御大夫,正三品。侍中大夫,从三品。 
中卫大夫,正四品。中涓大夫,从四品。 
通侍郎,正五品。通御郎,从五品。 
侍直郎,正六品。内直郎,从六品。 
司谒郎,正七品。司阍郎。从七品。 
司奉郎,正八品。司引郎。从八品。 
司天散官十四阶: 
钦象大夫,从三品。 
明时大夫,颁朔大夫,以上俱正四品。保章大夫,从四品。 
司元大夫,正五品。授时郎,从五品。 
灵台郎,正六品。侯仪郎,从六品。 
司正郎,正七品。平秩郎,从七品。 
正纪郎,挈壶郎,以上俱正八品。司历郎,司辰郎。以上俱从八品。 
大医散官十五阶: 
保宜大夫,保康大夫,以上俱从三品。 
保安大夫,保利大夫,以上俱正四品。保顺大夫,从四品。 
保冲大夫,正五品。保令郎,从五品。 
成安郎,正六品,保和郎,从六品。 
成全郎,正七品。 
医正郎,从七品。医效郎,医候郎,以上俱正八品。医痊郎,医愈郎。以上俱从八品。 
教坊司散官十五阶: 
云韶大夫,仙韶大夫,以上俱从三品。 
长宁大夫,德和大夫,以上俱正四品。协律大夫,从四品。 
嘉成大夫,正五品。纯和郎,从五品。 
调音郎,正六品。司乐郎,从六品。 
协乐郎,正七品。和乐郎,正七品。 
司音郎,司律郎,以上俱正八品。和声郎,和节郎。以上俱从八品。 
覃官, 
至大二年,诏:“内官四品以下,普覃散官一等,服色、班次、封荫皆凭散官。三品者递进一阶,至正三品上阶而止。其应人流品者,有出身吏员译史等,考满加散官一等。”三年,蒙古儒学教授,一体普覃。四年,诏在任官员,普覃散官一等。 
泰定元年,诏:“内外流官己带覃官,准理实授。所有军官及其余未覃人员,四品以下并覃散官一等,三品递进一阶,至三品上阶止。服色、班次、封荫。悉从一高。其有出身应入流品人等,如在思例前人役支俸者,考满亦依上例覃授一。”二年,省议:“应覃人员,依例先理日月,后准实授,其正五品任回已历一百三十五月者,九十月该升从四品,余有四十五月,既循行旧例,覃官三品,拟令准理实授,月日未及者,依验散官,止于四品内迁用,所有月日,任回,四品内通行理算。” 
封赠之制:至元初,惟一二勋旧之家以特恩见褒,未悉行之。至元二十年,诏:“考课虽以五事责办管民官,为无激劝之方,竟鲜实效。自今每岁终考课,管民官五事具备,内外诸司官职任各有成效者,为中考。第一考,对官品加妻封之。第二考,令子弟承荫叙任。第三,考,封赠父母、祖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其有政绩殊异者,不须升擢,中书参酌旧制,出给诰命。” 
至大二年,诏:“流官五口以上父母、正妻,七品以上正妻,令尚书省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