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令,吴分富春立。
  寿昌令,吴分富春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吴、丹阳立。领县十,户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后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复旧。
  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潜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寿春县。后汉徙治阴陵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别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六十二,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乱,省襄城郡,以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党县并襄垣。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县十,户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陆五百。
  宛陵令,汉旧县。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
  怀安令,吴立。
  宁国令,吴立。
  宣城令,汉旧县。
  安吴令,吴立。
  泾令,汉旧县。
  临城令,吴立。
  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汉旧县。
  东阳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领县九,户一万六千二十二,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太末令,汉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陆同。
  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阳令,吴立。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