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8
  皇祐二年庚寅岁,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长。
  癸丑65   癸丑79   癸丑22   癸丑25   癸丑22   癸丑23
  元丰六年癸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
  丙午73   丙午85   丙午26   丙午27   丙午26   丙午26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一月辛亥景长。
  辛亥97   壬子10   辛亥5   辛亥51   辛亥5    辛亥51
  元祐三年戊辰岁,十一月壬申景长。
  壬申94   癸酉8    壬申48   壬申48   壬申48   壬申48
  元祐四年己巳岁,十一月丁丑景长。
  戊寅19   戊寅32   丁丑72   丁丑72   丁丑72   丁丑72
  元祐五年庚午岁,十一月壬午冬至。
  癸未44   癸未56   壬午96   壬午97   壬午96   壬午96
  元祐七年壬申岁,十一月癸巳冬至。
  癸巳92   甲午5    癸巳45   癸巳45   癸巳45   癸巳45
  元符元年戊寅岁,十一月甲子冬至。
  乙丑39   乙丑52   甲子91   甲子91   甲子91   甲子91
  崇宁三年甲申岁,十一月丙申冬至。
  丙申86   丙申99   丙申37   丙申36   丙申37   丙申37
  绍熙二年辛亥岁,十一月壬申冬至。
  癸酉12   癸酉27   壬申57   壬申47   壬申57   壬申46
  庆元三年丁巳岁,十一月癸卯日南至。
  甲辰59   甲辰74   甲辰3   癸卯92   甲辰3   癸卯92
  嘉泰三年癸亥岁,十一月甲戌日南至。
  丙子5    丙子21   乙亥49   乙亥37   乙亥49   乙亥37
  嘉定五年壬申岁,十一月壬戌日南至。
  癸亥25   癸亥41   壬戌69   壬戌56   壬戌68   壬戌56
  绍定三年庚寅岁,十一月丙申日南至。
  丁酉65   丁酉83   丁酉7   丙申63   丁酉7   丙申92
  淳祐十年庚戌岁,十一月辛巳日南至。
  壬午94   壬午71   辛巳96   辛巳77   辛巳94   辛巳78
  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十一月己未夜半后六刻冬至。
  己未87   庚申5    己未25   己未4    己未24   己未6
  右自春秋献公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余年,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大明》、《授时》六历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大衍历》合者三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历》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二十三;《纪元历》合者三十五,不合者十四;《统天历》合者三十八,不合者十一;《大明历》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时历》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
  今按献公十五年戊寅岁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授时历》得甲寅,《统天历》得乙卯,后天一日;至僖公五年丙寅岁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辛亥,与天合;下至昭公二十年己卯岁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戊子,并先一日,若曲变其法以从之,则献公、僖公皆不合矣。以此知《春秋》所书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验。一也。《大衍历》考古冬至,谓刘宋元嘉十三年丙子岁十一月甲戌日南至,《大衍》与《皇极》、《麟德》三历皆得癸酉,各先一日,乃日度失行,非三历之差。今以《授时历》考之,亦得癸酉。二也。大明五年辛丑岁十一月乙酉冬至,诸历皆得甲申,殆亦日度之差。三也。陈太建四年壬辰岁十一月丁卯景长,《大衍》、《授时》皆得丙寅,是先一日;太建九年丁酉岁十一月壬辰景长,《大衍》、《授时》皆得癸巳,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合于壬辰,则差于丁酉,合于丁酉,则差于壬辰,亦日度失行之验。五也。开皇十一年辛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大衍》、《统天》、《授时》皆得丙午,与天合;至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十一月辛酉冬至,而《大衍》、《统天》、《授时》皆得壬戌,若合于辛亥,则失于甲寅,合于甲寅,则失于辛亥,其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冬至,亦日度失行。六也。唐贞观十八年甲辰岁十一月乙酉景长,诸历得甲申,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岁十一月辛亥景长,诸历皆得庚戌,《大衍历议》以永淳、开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时历以书,必非候景所得,所以不合,今以《授时历》考之亦然。八也。自前宋以来,测景验气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岁戊辰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岁甲戌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乙亥,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曲变其数以从景德,则其余十六事多后天,从嘉泰,则其余十六事多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