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緣生假有是識相分即依他性眾生迷倒計此為實而生我見(人我法我)即遍計性本性屬理即圓成性今知諸法本來無我即依遍計入無相性復了諸法即是自心實無緣生即依依他入無生性復了諸法本性天真非染非淨即依圓成入無性性深下結示此三無性是真實理能知此要故名菩提。
【科】故淨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過俗法言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如是眾經例遣相心故名發心。
引證中初引淨名彼維摩詰語彌勒言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即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乃至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彼文極廣取要引之又下次文具云文殊問菩提經出三界者離繫縛故過俗法者非有相故言語斷者名字空故依境發心故云諸發不著發相故云無發如下總結。
【科】謂此心體本清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名行也。
三中躡前理體生起行門初句總標理體心即八識體即真理本性清淨通三無性同上所明究下生起行發所依之理性既本淨所作之業相亦清淨故下雙結行依理起理假行成攝行從理故云理即行也。
【科】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度眾生所脩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
次行中初科初二句本於正理生下發起正行大欲心者即菩提心本涅槃經云三十七品根本是欲乃至善欲即是初發道心阿耨菩提之根本也是故我說欲為根本我入佛道即自利行廣度眾生即利他行所下總回二利向於菩提據此行發以理為本也。
【科】故智論云若人發心言我定當作佛已過諸世間應受勝供養。
【科】又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
【科】發菩提心論云有十大正願常志脩行。
因明願戒顯大願中初科論有二卷彼明十願皆為發菩提心也。
【科】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所生終不忘失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別明第一願中初明所脩二利回向菩提令下正出願言陀羅尼此云總持。
二願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中。
第二願生佛國。
三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影隨形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
第三願得近佛聞法通悟(論示發心屬乾惠地但證五通)。
四願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
第四依世俗諦流布真諦真俗雙流獲其正智。
五願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第五說法無厭令人開解。
六願以佛神力徧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
第六憑諸佛力供養諸佛聞法攝生。
七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
第七上順諸佛清淨法輪下化眾生令脫煩惱。
八願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
第八出假化他拔苦與樂。
九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
第九以法利生不求果報。
十願我此十大願徧眾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若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
第十圓發十願遍眾生界以此十願為願中王含攝無窮一切願故若下示無盡切詳第十行相不明撿論對文不無少異論以近佛聞法開為三四今文合之為三依論開之行相自顯。
【科】行者如是發正願已次受菩薩三聚淨戒其文易了故不備之須見者如正行儀下卷。
明受戒中其文亦指菩提心論正行儀即大師所述具云釋門正行懺悔儀惜乎此文今已亡矣受戒大要寂爾無聞哀哉。
【科】八明讀誦佛正經典者。
第八標言正經者簡外典故。
【科】以此大乘了義經教宣說甚深清淨空法由從如來法身所流。
釋中初科先示所誦正經大乘簡異小乘了義簡於不了清淨空法即是大乘第一義諦一乘玅理法身所流者推寄有本顯能說故。
【科】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餘乘所有經典皆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無相違背是故功德得見諸佛。
次能誦中初則唯誦大乘乃下總弘諸教大乘所流者為實施權也受持無背者解權即實故。
【科】如大品說若有受持般若文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種種供養不墮惡趣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亦以供養諸佛。
引文中初大品即摩訶般若彼明功益約文有六一持名字文合作名二近誦者三誦正文四憶義理五書寫六供養不下結益。
【科】涅槃云若為恐怖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不動國若為希福利一日讀誦經或自身財寶施於說法者若能聽書寫受持及讀誦諸佛之祕藏則生不動國。
涅槃經中為怖為利為福持經乃至一偈生不動國餘文易了。
【科】又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