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二百五十。略說則八萬四千。廣則無量無邊。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然須實壇頂上十師座前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得此法已。終身持奉。如護明珠。號良福田。是真僧寶。紹隆佛種。興建法幢。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明受者具緣
(已知戒法。受必藉緣)。
一是人道。諸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不受得故。二須諸根具足。顛狂.瘂聾.身相不具。亦不得受。三須身器清淨。曾破佛戒.造重惡業亦不得受。四出家相具。須剃髮。著袈裟。若著外道俗服。不名受具。五得少分法。謂須先受沙彌十戒。又早辦三衣一鉢。不得假借。年歲滿足。先請三師七證。然後從僧乞戒。一緣有缺。法則不成。
第三.明發戒境量
(諸緣雖具。須明境徧)。
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癸-天+虫].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艸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聖教經卷.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虗空識等。要而言之。總大千界依正二報。無非戒境。所以者何。由未受前。隨心造過。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所納戒體。亦復無邊。如是知之。
第四.明依境發心
(律鈔明三品心。中下二品得戒非勝。今須直求上品。故委示之)。
既知境量。當知發心。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念無始時來。迷失本性。隨塵動念。造眾惡業。受生死苦。沈流長劫。無解脫期。賴有宿緣。生處人道。值佛出家。將受淨戒。今者發心。以立三誓。我從今日。盡此報形。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為欲成就三聚戒故。為欲趣向三解脫門。正為求大涅槃無上佛果。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言略事廣。下為略釋)。
解云。一切惡者。殺.盜.婬.妄。貪.嗔.邪見。身口動作一切非違。乃至三界煩惱無明結使等。一切善者。世間人天凡福行。及出世間三乘聖道佛果證行。一切眾生者。未成道果。善趣惡趣。總說萬斷諸有情眾。三聚戒者。菩薩法也(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三解脫門者。入道觀智也(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涅槃果者。三身佛果也(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引導眾生者。利他行也(上總列名。下別配釋)。
一者。律儀禁惡。由斷惡故。即攝律儀戒。又觀諸惡唯心所變。性相平等。無作無受。則能趣向無作解脫門。妄情既息。真心體顯。名法身佛。成斷德也。二者。以修善故。福智雙運。即攝善法戒。又觀諸善從眾緣生。於中求實。皆不可得。則能趣向空解脫門。了法無相。歷劫勤行。功德圓備。名報身佛。成智德也。三者。以度生故。慈悲攝物。即攝眾生戒。又徧歷塵剎。無數方便。教化眾生。而了知化相如幻如夢。則能趣向無相解脫門。隨緣赴感。拔苦與樂。如水中月。任機大小。名應身佛。成恩德也。上來三聚.三脫.三佛.三德。由前三誓而得成就。故知三誓。即三身因種。然此三身。即我心本。無始迷覆。妄動成業。故受輪轉。不了諸業。元自我心。隨緣流變。今知虗妄。迴向真實。故受淨戒。誓志堅持。即是求佛菩提。發足之始。此名上品勝心。決定感發上品戒也。故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又律偈云。如是諸佛子。勤求禁戒本。終不面邪流。沒溺生死海。斯明證也。
第五.明用心承仰
(心境相應。納體正要)。
未至壇上。於佛像前。如上發心。及至登壇。倍生欣慶。不知宿何善本。遇此勝緣。心想于師同十方佛。我今此身。因他得度。清淨戒法。從他得受。法身慧命。假他得成。正羯磨時冥心運想。徧緣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廣故。心亦隨徧。念念現前。不得浮散。當想己身總虗空界。容受法界塵沙戒法。當此之際深須用意。莫緣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一生虗喪。可不慎哉。
第六.問重難輕遮
(律鈔云。應沙彌時。教令列名。顯數識相誦之。若不明識。受戒不成)。
第一.汝不犯邊罪否(答云。無。謂曾受佛戒已。犯於四重。即是佛海邊收之人。從喻為名)。第二.汝不白衣時汙淨戒比丘尼否(答。無)。第三.汝不白衣.沙彌時。盜聽他說戒.羯磨。詐作比丘否(答。無。謂白衣.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羯磨法也)。第四.汝非曾作外道。來投受戒後還作外道。今復來否(答。無。謂先捨外道來受佛戒後。復歸邪。令重來受也)。第五.汝非五種黃門否(答。無。一天生。二揵作。即刀去陰根者。三因見他婬。妬心婬起。四忽然變作。五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婬)。第六.汝非殺父否(答。無。次至第十。即五逆也)。第七.汝非殺母否(答。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