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後轉為非畜。不妨心境轉。方便結偷蘭。以故不立王。三趣應須列。
  又答。雙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異。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雖有與本相當。句法須爾。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應疏中四十之數。又且無妨雙缺之義。非等來差。即境缺也。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記圖列句。深有其意。
  六問。尅心雙缺直疑中。並以張本境立句。何故大漫雙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尅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設。其境至寬。三趣有心。杌為異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當。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圖中。唯存一句。尅心既局。四境當前。各趣生疑。應須別列。互疑心涉兩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則一境獨明。互則三趣交作。是顯上義明。若秋蟾前合後開。深有所以。
  又答。此盖不曉記圖直疑就異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問。如前已決。非不了然。大漫。雙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異。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為人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問。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尅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張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簡張王。若或改張為人。正是有心當境。既云心差。境定不應。又作人疑。是則還依記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張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應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結蘭之句。但疏家前後。辨缺文中。恐濫心境相當。並不出此一句。欲使學者易曉。皆就本異互涉作句。如前盜戒。疏中小漫辨疑云。為人非人物。為人畜生物。為人無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記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記出互中三句。並就異境論互。如云為非為畜等。上引盜戒疏自作句。乃就本異論互。準此二文。則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圖準上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無人疑之句。設有此疑。則準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沒。作者通變。豈宜偏局耶。
  八問。雙缺直疑中。並立張疑者。未審此疑。相狀如何耶。
  答。相狀如初答中。既有準繩。無疑再惑。
  又答。直中論疑。是張非張。其相易見。問家意欲妄作。故有此問。無足議也。
  九問。文中直疑者。單就異境而立。何故疏文。盜戒立句。為人為非。此則本異兩兼。豈獨異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語小漫互疑。何就異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則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異俱得。異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後張疑。但不異緣。皆通作句。盜妄兩戒。俱是互疑。盜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論後三異趣。應知六句前後相成。若加直疑。恰為九句。則知疏記出沒互彰。不曉來由。張為妨難。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異。圖中就異作句。如前已明。盜妄立句。並就互論。如舊答就盜戒涉本異互論。(舊答云。盜戒但出本境者非)圖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異境論互。圖中後三句是也。準文立句。豈虗托乎。
  十問。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與後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與此應同。但單缺互疑。通略人趣。記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順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現。製作常規。良由不曉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盜戒小漫想疑雙缺。但各立三。總有九句。亦應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師。不合立三。前後異同。以為無據耶。準彼驗此。人異互彰。一代雄詮。莫不皆爾。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餘諸戒。疑想並同。但是略之。無別所以。聖心明斷。豈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盜戒明云。小漫疑無直互之別。今此殺中。方標直四互六。據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復令準作。記家考覈諸文。詳究義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詳上圖中。一違祖教。二乖義意。且直疑為張為王等句。乃緣二境。互涉起疑。豈得云直。又詳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鑿太過。又小漫中。直疑濫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異論互。下半就異論互。與記何殊。豈特改作。公違師訓。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據何文義。疏云。餘大小漫。心境缺想。並准克論。句法多少。約義斟酌。直互大槩。須準繩規。設謂疏無明文。理義亦難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處。或直緣杌起疑。或緣非杌互起。機情萬別。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單雙二缺。唯論互三。至於作句。又濫於互。全成戲論。記圖所立。於教有憑。於義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為互。豈非義足。後紹興年中。有會稽定師。亦出圖相。大略與上欽師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與上為異。今但破欽師之義。定師所出。自然無取。學者亦不須傳從。費紙墨。請知之。
  予因觀疏記具缺。初二兩緣。出義立句。無非本於諸戒之未。境想之文。學者討論。少懷通貫。又復諸戒境想句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