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云於止犯中。列房長殘提。乃顯下品罪相有無如前答可見。若止犯心邊。有作犯。乃雙持犯義。如過量造房。心故違尺量妄作。衣鉢必故違三如之類。由妄作一事。二犯並起。違制即止。妄修即作。由止有作。由作成止。故云止犯心邊有作犯。事鈔通塞門。約教行心用。二種論通。義可見也。須知。持犯一章。諸門意別。若雙持犯義。當見疏鈔持犯體狀門。及鈔通塞。備而明之。若諸句法。約根本。歷於三心。對顯不學無知。有無輕重之相。如此分之。粗知蹊徑。
  問。妄修一事。為得幾罪。
  答。妄修作犯。違制止犯。更得不學無知四罪具矣。又四行列罪。自有等差。兩持二九。并止犯八句。唯顯枝條。不列根本。兩犯。二九根條。並列。根本。據隨成輕重句。法不因此義。枝條據三心不同分句。由此而作。識則一向無犯。疑則二皆吉羅。不識之心。不學結吉。無知犯提。更有事開犯結。並見諸文。可謂持犯之相實深。非積學洞微。窮幽盡理者。斯義難見也。寶慶三祀仲冬。於靈芝為客書。

  重釋事鈔持犯篇通塞文

  鈔云。若就修行。解止持者。
  對境策持。為修行也。此中止持。正據隨對惡境。具緣持戒者。是也。與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名月義別也。
  如止殺盜。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
  止殺盜即遵制持戒。修慈等即起觀對治。欲臨境不犯於戒。須平時對治有功。治功成故。對惡不作。故云望境不起也。是則。由作成止。止不離。作故云止中有作止據臨境離過。作據用心對治。又復須知。止持有二。一對善事作。無違制此止。歸下作持論通也。二對惡境。順戒離過。正是此位。與心用作持論通如上可見。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對制聽。善事善法。依教策修。名作持。與前止門作持。名同義別。前約心用起觀。此據隨對事法。依教而作也。
  如欲誦戒羯磨。先止外緣。望離麤過。名止。後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
  誦戒等稟制教也。止外等。修對治也。事法乃多。且舉誦戒。羯磨。是常行故。人事往反。懈怠作惡。並名外緣。以平時憶本受。願有善必行。橾履既堅。故臨眾事。能止於外緣也。望隨對事法。各有離過之止為細。此乃平時通止名麤也。此中作據教行。乃依教而行也。止屬心用。乃止息外緣也。假止成作。作不離止。故云作中有止也。若細論通塞。此心用止持。與前心用作持。自可論通。教行作持。望無違教。即兼止持。亦止作自通。鈔家且約相成。故以心用止持。與教行作持。論於通也。
  作犯心邊有止犯。如人作惡。先不學善。是等類也。
  上句論通。如下釋義。作惡即作犯。翻上修行止持。於殺盜等事。具緣成犯者。是也。不學等即止犯。翻上止中作持。謂不修慈悲少欲等。對治行也。作犯據違戒。止犯據心用。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問。此中作犯。與下作犯。同異如何耶。答。此於惡事法。造境為非。下於善事法。故違妄作。此二作犯。並屬根本。隨篇輕重也。問。心用作犯。犯相如何。答。由對治心劣故。乃隨緣動念。觸境生情。如惡覺餘思。染心看女等。皆犯吉羅。是也。問。此中止犯。與下何異。答。此屬心用。下據教行。此二止犯。並是違制。皆吉羅也。但心用約心。教行據法。如前心用。結制文中。可見也。
  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過日。造房不乞是。
  上句標通。如下釋義。畜衣過日作犯也。違不說淨止犯也。造房作犯也。不乞止犯也。亦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說淨。致過日犯提。由故不乞法。致房成犯殘。問。此中合云。作中有止。何云止中有作耶。答。欲異前科。作惡與心用論通。此中教行止作論通。隨舉無在。亦是由止成作之義也。問。此中止犯。理合翻前。修行依持。何故前持中。以止外緣。心用論通。今犯中。以房長教行。止作論通。又復前舉制法。此舉聽事。未審何意。答。此作持止犯門中。凡修事法。或違或順。具有心用教行。二種持犯。前作持中。在文雖以教行作持。與心用止持。論通。於義亦可教行作持。與教行止持。自論於通。心用止持。亦可與心用作持。自論於通。今止犯中。在文雖獨以教行止作。自論於通。約義亦可心用止作。自論於通以凡舉一事持。則具教行心用。二種雙持犯則具二種雙犯。所以文中。互舉也。又復教行雙持犯。若別據戒本。止有二十六戒。具雙持犯。若通一律藏。但是制聽善事善法。臨事造修。有違有順。並具雙持犯。故得持中。據通舉制法。犯中據別舉聽事。以犯照持。前後交映。顯並具也。問。止犯有幾。答。不學事法。二種別也。此中正屬事法。教行止犯。義兼心用。不學止犯。無兼通義。非此中論也。問。記釋此文云。二持即心用雙持。二犯即教行雙持。其義如何。答。此記家考文不細也。鈔中二持論通。亦非全據心用。且如止持。止殺盜等。乃即犯戒教上止持慈悲少欲。方屬心用。又如作持。說戒羯磨。乃屬教行。止外緣等。方為心用。豈可一槩。云二持據心用耶。斯蓋凡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