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準事合輕。性乃理應從重。性罪之內。殺生最初。是故智人。特宜存護。若將此為輕者。更復何成重哉。設使學通三藏。坐證四禪。鎮想無生。澄心空理。若不護命。依教奉行。終亦不免佛所訶責。十惡初罪。誰代受之。復有令人耕田種植。規求小利。不見大尤。水陸俱傷。殺生無數。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門。任他處分。故經云。殺生之人。當墮地獄。餓鬼。畜生。設得為人。短命多病。哀哉此苦。誰當受之。脫有能為。善哉甚善。可謂釋迦末法。共結慈念之因。彌勒初成。俱證無生之果(三衣鉢具濾囊。是比丘際身之六物也)。

  ○軍遲

  軍遲。或作君持迦。皆梵語也。此云瓶。西域記云。即澡瓶也。尼畜軍持。僧畜澡罐。謂雙口澡罐。雜事律云。軍持著[此/束]。澡罐口開。寄歸傳云。瓶有二枚。淨者咸用瓦甆。擬非時飲用。淨手方持。必須安於淨處。觸者。任兼銅鐵。乃便利所須。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其作瓶法。葢須速口。頂出尖臺。可高兩指。上通小穴。麤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傍邊則別開圓孔。罐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於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

  ○錫杖

  梵語。隙棄羅此言錫杖。由其振時作錫錫聲。故十誦律名聲杖。以聲立名。體任銅鐵。不局錫為。義淨三藏云。言錫杖者。梵語喫棄羅。即是鳴聲之義。古人譯為錫杖者。意取錫作聲鳴。杖錫任情稱就。目驗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圈。可容二三寸。安其錞管。長可四五指。其竿用木。麤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環或圓或匾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勞心。而復通身是鐵。頭上復安四股。重滯將持。非常冷澀。非本制意也。錫杖經云。智杖。德杖。以彰顯聖智。行功德本。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建念義之志。三世諸佛。皆執持之。二股六環是迦葉佛制。四股十二環是釋迦佛制。雖然如是種種分別表釋。虔恭奉持。悉非本制。按此一經。文異諸部。上古亦判之為偽。以其文非正譯。詞乖佛語。智者當捨一。而從諸也。雜事律云。不應以杖打狗。應舉怖之。怖時惡狗若瞋。應取一抄飯擲地令食。至乞食家。可一二度搖。無人出問。即須行去。不應久搖。五百問中。持錫有多事。能警惡蟲毒獸等。

  ○數珠

  梵語。鉢塞莫。或云阿唎吒迦(二合)。此言數珠。木槵子經云。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箇。常自隨身。至心稱南無佛陁。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瑜伽念珠經云。金剛手菩薩在世尊前。而說偈言。
  珠表菩薩之勝果  於中間滿為斷漏  繩線貫串表觀音  母珠以表無量壽  慎莫驀過越法罪  皆由念珠積功德  硨磲念珠一倍福  木槵念珠兩倍福  以鐵為珠三倍福  熟銅作珠四倍福  水精真珠及諸寶  此等念珠百倍福  千倍功德帝釋子  金剛子珠俱胝福  蓮子念珠千俱胝  菩提子珠無數福  佛部念珠菩提子  金剛部法金剛子  寶部念誦以諸寶  蓮華部珠用蓮子  羯磨部中為念珠  眾珠間雜應貫串  念珠分別有四種  上品最勝及中下  一千八百以為上  一百八珠為最勝  五十四珠以為中  二十七珠為下類  二手持珠當心上  靜慮離念心專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  皆得成就理事法  設安頂髻或掛身  或安頸上或安臂  所說言論成念誦  以此念誦淨三業  由安頂髻淨無間  由帶頸上淨四重  手持臂上除眾罪  能令行人速清淨  若修真言陀羅尼  念諸如來菩薩名  當獲無量勝功德  所求勝願皆成就

  ○和南

  和南。或云槃談。正梵音言。畔睇。或云畔憚南。此云敬禮。律云。年少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比丘。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捉上座足。言。大德我和南。僧祗律云。禮拜不得如啞羊。當相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不。又和南有三種。謂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頭面禮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遠遙。合掌低頭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彼背去。應合掌作敬。是名心恭敬。寄歸傳云。夫禮敬之法。須合其儀。若不順教。則平地顛蹶。故佛言。有二種污觸。不應受禮。亦不禮他。若違教者。拜拜皆招惡作之罪。一是飲食污。二是不淨污。若於大眾聚集齋會之次合掌即是致敬。故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或迮閙處。或不淨地。或途路中。禮亦同犯。若在餘時。即應全禮。如佛告鄔波離。凡是口云。我今敬禮。但是口業伸敬。或時曲躬口云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然有二種禮敬。一者五輪著地。二者兩手捉腨。口云我今敬禮。彼云無病。若不爾者。俱得越法罪。又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儀。欲致敬時。及有請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著身。即將左手向下掩攝衣之左畔。右手隨所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