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師。燒成此鉢。寶色光澤。圓滿美好。佛聽受持。當知此鉢。為千佛授受之法器。九十五種外道。悉不知名。唯有我佛如來。示此未曾有法。是知此鉢。至尊至貴。我今何緣何幸。得以敷展。為已受佛戒故。此一句。具含無限難遭渴想之意。然敷展大意。非徒自利口體而已。先當發願為眾。三輪空寂者。能斷金剛經論云。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謂既達無能施之我。則亦無受施之人。是名受空。三施物空。謂資財珍寶等物。已無我人二相。即達一切皆空。又豈有所施可得。是名物空。如是體會。方稱三輪空寂。無住相布施。而契般若之深意也。
  受食
  【記】領納曰受。即取咽之義。食者。實也。以食實其腹也。能療一切飢虗之總名。而為助道之正緣。所以經教中說云。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得此飲食。流入五臟。充浹四肢。補氣益肌。身心適悅。堪以進道故。但不可貪著。
  集。比丘受食。跏趺而坐。展食巾於膝上。恐飯湯菜羹墮於袈裟。請鉢時。默念此偈。
  若見空鉢。當願眾生。究竟清淨。空無煩惱。
  【記】鉢者。半梵語。略去多羅二字。十誦律云。鉢是恒沙諸佛之標幟。而非廊廟之器用。此皆如來諄諄誠訓。凡受持者。應當珍惜保重。四分律云。如來令諸比丘以鉢而受食者。有異外道故。外道縫葉為器。拱手而食。非是僧相福田之狀。故佛制之。梵語梵摩。此云清淨。究竟者。即研窮之意。在二乘。梵行已立。方名究竟。在菩薩。極至無上菩提。方名究竟也。如持空鉢。當下體會究竟之理。直見法界之量。及自己之量。等於真空。又見鉢空。而煩惱亦空。又空中而有不空。即是妙有真空。非是無知頑空。此中即達三觀之義。天台智者大師云。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非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若達斯旨。即事入理。是以空鉢之相。體會實際之理。且不容些子。況有清淨煩惱之跡者乎。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故云究竟清淨。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云空無煩惱也。
  集。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律中。佛不聽比丘畜用雜寶。銅。鑞。木。石。等鉢。大要有二。一泥。二銕也。僧祗律云。鉢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十誦律云。鉢是諸佛標誌。不得惡用。及洗手。敬之如目。五分律云。佛自作鉢坯。以為後式。又發軫鈔云。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三者。皆悉與法相應。體。有二。泥及銕也。色者。用蔴子。杏仁。搗碎塗其內外。竹烟熏治。熏作鳩鴿項色。孔雀色。所熏者為何。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有此功用。故當熏治。量者。分上中下。若准唐斗。上鉢一斗。中鉢七升半。下鉢五升。故名應器。達觀大師云。
  【記】諱曇頴為羣生模範。人天所師。故曰大師。
  夫鉢之為器。翼三寶。備六德。何以明其翼三寶。蓋微此。則僧無所資。僧無所資。則慧命斷。慧命斷。則佛種滅矣。備六德者。彼其能清。能容。能儉。能廣。能尊。能古。則六德之謂也。古。由佛授。
  【記】會正記云。此是迦葉佛鉢。佛入涅槃後。龍王請至宮中供養。以待釋迦成道。
  尊。由天獻。
  【記】會正記云。佛成道已。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皆欲取之。遂化成四鉢。令各得一鉢。以奉世尊。世尊受已。次第相重。合為一鉢。
  廣。則普利一切。
  【記】古云。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欲窮生死路。乞化度春秋。
  儉則過中不食。
  【記】過中不食者。學佛而食也。如來處於五中。謂降生中國。中夜踰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談中道。
  容。則施受精粗。而福利平等。
  【記】如阿那律陀。於饑世。以一鉢稗飯。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樂。
  清。則舉世不忍以葷投之。
  【記】僧祗律云。鉢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
  如是故吾曹敢不寶重哉。盛飯時。默念此偈。
  若見滿鉢。當願眾生。具足盛滿。一切善法。
  【記】名義云。比丘稱乞士者。有二義。一。乞食以資色身。二。乞法以資慧命。盛者。容受物也。鉢飯既滿。不可徒生貪饕之想。不修梵行。當觀飯之來處。粒粒從信施得來。一切善法。悉從此智種發生。故受施者。當梵行具足。所施者。福果盛滿。猶如種子發花。花復為果。滿足菩薩之梵行也。西域傳云。佛鉢在乾陀國青玉色。受三斗。諸國寶之。供養終日。華香不滿。則如言滿之。故一見滿鉢飯食。則期所修善法。一切具足。成就圓滿。不辜此軀。為載道之器也。
  集。念供養時。以右手扶緣。左手持鉢齊眉。將鉢匙外向。供文照常。
  【記】將鉢齊眉者。有二義故。一者。我等此形。乃無明業識。雜穢所成。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