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文懺悔門第九
  有犯雖懺無宜自拒

  業疏(四下)云。但以五濁澆風。皷扇塵境。不能制割。遂與犯同。若不清蕩。未曰智人。覆藏瑕疵。終歸顯露。故當及時早懺。不可後世悔之。今多憍伐自矜。謂能拒抗前惡。深須量度。是何位人。然後自高。可得度世。不然縱毒。知何不經。生後苦楚。孰難遭遇。故論說言。地獄中陰身。猶如鎔鐵聚。熱惱燒然苦。不可得譬喻。宜當除懈怠。晝夜不休息。精勤修聖道。必使盡苦際。斯聖言量也。同舟各審知之。
  濟緣釋云。時數漸減為劫濁。邪執堅固為見濁。催年促壽為命濁。三毒猛盛為煩惱濁。分別妄計為眾生濁。皆非清淨。故並名濁。亦名五滓。即是有情無情二種世間。劫減情浮。逐境造業。又事鈔(中四)云。夫結成罪種。理須懺除。則形清心淨。應同僧法故。
  薩婆多云。無有一法。疾於心者。不可以暫惡便永棄之。故須懺悔。涅槃亦云。如我訶責毀禁之人。令彼自責。護持禁戒。說三惡道。為修善故。然遂古之師。並施悔法。增減隱顯。臆課者多。照教無文。撿行違律。故佛言。有犯不能悔。又不能如法懺。是為愚人。聖教極明。但不信受。今欲定其綱位。格其心境。使是非鏡其耳目。得失明其能所者。則何患妄業不除。妄心無託。則為聖歎矣。故文云。有二種智。一者有犯能見。二見罪能如法懺也。

  推罪因起生媿興治

  業疏云。凡罪生也。托因從緣。因即妄心。非有謂有。隨有興我。便計彼此。即起集業。故經說言。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而眾生虗妄橫計得失彼我。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回五道。億劫不出。二者妄緣境有色心。由之造業。不知心徧。妄謂他有。還緣自心。故反纏褁。如說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向造諸業。但知唯心。則無分別。是彼此也。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懺者梵語。本曰懺摩。唐言悔往。亦云卑敬。存二方言。故曰懺悔。懺字後立。非此書也。取其義意。謂不造新。則此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由斯善故。已起無緣。當生無續。雙礙緣讀。說名行除。又由斯善。來感樂報。差彼苦緣。名為報除。若欲懺者。略知此意。
  又云。犯從妄起。罪假緣生。妄體本空。緣生無性。了知妄本。則犯相何依。識達緣生。則罪根叵得。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仰對勝緣。盡披肝膽。罪從心起。還逐心亡。既伏現因。不牽後果。犯而不悔。業苦何窮。有智識非。義無隱覆故也。
  事鈔云。初中起業。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此義廣張。行人須識。如懺法中。具明業相。今略述起罪。必三約性而生(三性文見戒相中)。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記云。業無自性。必假緣生。緣雖眾多不出心境。由境發毒。構造成業。境是外緣。毒從內發。故明起業。唯推三毒。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故名妄業。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諦求妄本。畢竟無依。但是一心。隨緣不覺。以不覺故。硜然計我。由我起毒。因毒生業。業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沒。造受更資。如是億劫。莫知所止。從本至末。就果推因。略識妄源。粗知苦本。諸賢覽此。豈不自思。悲夫。

  定不定業可不可懺

  業疏又云。然雖開懺。經論不同。如十地中(十地論也)。作業定故。則不可轉。如涅槃中。有慚愧者罪則非有。無慚愧者罪則非無。斯是了義。定業難絕。故有解言。所有重業。三時中定(未作正作作已三時有心。故云定也)。報不定者(雖三時有心。猶含輕重。故報不定也)。遇緣可轉(遇緣即懺悔也)。則有相除。如造重惡定生報受。以報可轉。便加懺悔。由此懺善。亦居生報。奪惡不受。一差永定。故名報除。由行善故。亦是行除。若時報俱定(未作正作作已三心俱重。為時定。三心既重。報不可差。故名報定)。不可不受。則轉重令輕。如闍王之懺。亦名報行兩除。若時不定報定(此句謂三時中用心。重輕不定。雖是輕心。亦有罪報。故云報定。若是重心。報定可知也)。及時報俱不定者(此句謂三時中用心。有無不定。有心有報。無心無報。故報不定)。此造業微。易懺伏也(凡起心造罪。初中後心有無輕重。各有八句。如資持中四下持犯篇。有圖可見。今疏云。三時中定。即有無中第一俱有句也。又云。時報俱不定。即有無中間六句也。疏缺第八俱無一句。又疏云。若時報俱定。即輕重中第一俱重句也。又云。若時不定。報定即輕重中間六句也。疏缺第八俱輕一句)。

  化制業惑理事伏滅

  又云。問。上明懺者。為斷為伏。答。經說為滅(即上涅槃)。論說為伏(即上十地)。據實為言。懺不滅惑。但易奪抑伏耳。要得無我。方伏不起(內凡已上。分見無我。方伏不起。爾前尚起)。比丘犯戒。依律懺者。性罪正業隨至治際(性對遮為言。正對化為言。比丘犯性惡之戒。一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