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能依。濟緣云。造雖在六。起必因八。造以成種。還依於八等是也)。

  通辨作無作

  業疏(三下)云。一作者是色心。無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緣。無作後業。三作是運動。無作非故。如是長短強弱。性不均通。如涅槃云。戒有二種。謂作無作。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是則名為戒不具足。又善生云。是十種法。或有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如人手執極香臭木。記云。極香臭物喻善惡業。手執喻作色。放物有餘香臭。即喻無作色。木喻無記業。但有執持。而無餘氣。對合可見。疏又云。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營為。名之為作。如陶家輪。轉動之初。故心論云。作者身動身方便也。言無作者。身動滅已。與餘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如成論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曰也。用斯兩法。並有懸防禁非之義。齊名為戒。

  的示法體警於行者

  疏問云。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記云。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鈔云。就已成為言名為聖法。復令受者。不自輕故。又云。知自身心。懷佩聖法等。羯磨經云。羯磨威勢。眾僧力大。能舉法界聖法。置汝身心。疏云。聖法假緣。緣成法滿。充正報也。記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先示空有所計深淺

  疏又問云。經論明體。其相不同。四分一宗。當須定指。答。首題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實二解。成論所辨。正通四分。曇無德宗。雜心俱舍。乃解十誦薩婆多宗。記云。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三雙亦。四雙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者。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部師。實法宗者。彼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陰界入等。並是實有。亦名一切有宗。亦即毗曇部。疏又云。故律名色。眼識能見。異於毗曇。根能見也。諸有結正。並門何心。故云造善具三業。當審觀其意。不同彼宗。身口七業。皆是色中有損益故。記云。既推心識有所分別。則顯通深。但不談七八。與大異耳。毗曇不爾。既不推心故唯根見。眼耳鼻等。為浮塵根。見聞覺知。即勝義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又云。有損益者示彼所計。如善戒。持則體肥。犯則戒羸。罪業造則更增。懺則除滅。由有此義故立為色。因四大者。亦彼所計。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出斯二。

  通依諸論辨定名體

  疏又云。體謂業體。正是戒法所依本也(思願要緣。攬法成業。故塵沙戒法為能依。業體無作為所依)。經論所談。善惡業者名也。今述作無作者。業之體也。混名從體一也。離實談名異也。多論陳體。教無教也。成實雜心作無作也。皆略名銓體。義說動靜(動即是作。靜即無作)。而難顯其相。如諸塵也。今且依俙。如論兩傳寄之取狀(下依兩宗之論出體。故云如論兩傳)。

  先依本宗假名出體 作戒體(初示名義。并總舉諸師。次或言下列示二師。各計出體)

  疏云。言作戒者。謂始壇場。終白四法。緣搆成者。諸師約文有多解釋(諸師即弘成論之師。並遵論文。所見有異。如下二師可見)。或言色心為體。故論說云。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力助成身業亦爾。論其身口。乃造業具。非善惡體如無心殺人。不得殺罪。故論云。是三種業。皆但是心。離心無思無身口業。記釋云。色心即總三業。拜跪登降是身。陳乞對答是口。此二並色。色不自發。要由心助。故兩兼之。又云。皆但是心謂心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離心王。三業無託。故三並無也(上並初師約論。正立色心為體。下文遮妨)。若解色為業體。十四種色。悉是無記。非罪福性何得名業。記釋云。多宗所明。身口二業。悉判為色。故此攻之。五根五塵四大。為十四色。業取有記。無記非業(若據小教。不談心業。如上初師。約成論義。善惡等業皆是心造。即本宗通大之義也)。
  有人言。以色聲為身口業體。故論云。身口業依正四大。意業依心。若身業非四大為性者。意業依心。亦不應以心為體(若下反質。彼分三業。所依各異。身口既依四大。不應以心為體。下文正出體相)。故知身業以四大動。故名動為業。業即四大。更無別體。若論口業。四大相擊。於中出聲。聲成音曲。有所表彰。以為名字句。還即此名句。為口作業。業無別體。用聲作體(次師立色聲為體。下問答。遮妨)。問。此宗(此宗即指成論)五塵。非罪福性。何得以色聲為體。答。非外五塵及報色。不妨內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聲。眼耳所得。非罪福性。相續色聲。法入所攝。意識所得。是罪福性。故論云。名字句者。是法名聲性。法入所攝(已上約五塵難)。記釋云。瞥爾一念。見聞非業。即屬色聲二入。緣慮相續。則有成業。即落法塵。故云法入所攝。謂拜跪俯仰。為目所緣。陳詞乞戒。為耳所屬。故云意識所得(有云。三師